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中国共产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着重指出,从国民革命失败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党团结领导群众在政治上、军事上和思想上同敌人进行了伟大斗争,取得了伟大成就;同时也特别指出了党在某些时期犯过的一些错误,其中以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所犯的“左”倾错误最为严重,给党和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失。正是因为有了对三次“左”倾错误的正确认识,党才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进行英勇斗争并取得伟大成就。《决议》秉持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通过对错误组织路线的深刻批判,始终坚守着人民利益至上的崇高价值,实现了党内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赵阿飘《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探析——基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文本分析》

材料二   1981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新道路所作的初步概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决议》对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比较两个决议的异同点。

材料三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中华文明为出发点、以近代波折磨难为切入点、以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为落脚点,对党的百年征程进行全景式回顾,凸显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历史决议》用较大篇幅梳理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原创性思想、突破性进展、历史性成就和积累的新鲜经验,以光明前景的擘画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李弘业《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和启示研究》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高度概括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2024-05-2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历史试卷
2 .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1)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
(3)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2023-07-17更新 | 2949次组卷 | 17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5(天津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下图为1950年澄海火柴厂的火花(即火柴盒贴画)。图中划船者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据此可推知,该火花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A.描绘贫苦大众解放后的新生活B.记述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C.展现三大改造的新成果D.彰显男女平等的新气象
2023-07-17更新 | 3668次组卷 | 20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天津专用)
4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从中心向边缘扩张的过程中,西欧大国与其他地区之间也不断产生冲突,1870—1914年期间,现代化的先行国家与非工业民族之间在世界各地开战。亚洲、非洲、中近东的大部分地区被置于西欧的统治之下。于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兴起了,非西方国家的反抗又引起西欧国家的镇压,他们动用工业文明的技术手段,即飞机、大炮、毒气、坦克、化学武器等杀戮和压迫弱小民族。西方人在资本主义扩张的过程中,这些所谓的文明人变得比任何时代都更野蛮。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到一战爆发前西方国家改变世界的方式。

材料二   基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惨痛经历、中华文明的和平观和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新中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开始就具有抵抗外来压力的特点,形成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经济建设方针。

——蒋英州、王创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起点、主要内涵与使命追求》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起点和特点。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中国共产党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确立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既在实现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又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与指导思想的正确引领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不是传统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既借鉴吸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又借鉴和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因而呈现出继承与超越的特点。

——蒋英州王创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起点、主要内涵与使命追求》


(3)根据材料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撰写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2023-04-29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新旧民主革命的交替,由于革命道路的曲折,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不是出现一次革命高潮,两次革命高潮,确是三次革命高潮……这三次高潮应该是:

第一次是资产阶级领导的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

第二次是国共合作的1927年大革命即国民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政府;

第三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夺取全国胜利。

三次革命高潮是新陈代谢的集中体现,都要求全局性的变革……但是近代中国多次出现了这样的政治革命高潮,却没有出现过产业革命高潮,社会经济的新陈代谢没有跟上政治、思想上的快速步骤……这就给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负荷。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初级阶段,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一种理论,而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转折中却是一个不可跨越的事实。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1)任选材料中所述“三次革命高潮”中的两次,说明它们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经济上的“沉重负荷”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其取得的成就。
2023-04-09更新 | 263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2高三上·海南·学业考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
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022-09-11更新 | 2800次组卷 | 26卷引用:天津市二十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史试题(A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现代中国的国旗式样,变化复杂。1862年英人李泰国代清廷筹组舰队,擅自设计了一幅国旗,样式为绿地中交两条黄带,但清廷未予同意。1889年光绪帝同意张荫桓的奏请,决定采用长方形的黄龙旗作国旗。

1906年同盟会讨论国旗问题时,有人提出使用象征汉满蒙回藏五色旗;有人建议用井字旗,示平均地权之意,结果争论不休。1911年辛亥革命时,武昌共进会使用十八星旗,代表关内汉人所在的十八个行省,象征民族主义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执政的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以五色旗为国旗,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三色旗为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以示自由、平等、博爱及三民主义之含义,旗底蓝色,以示青天,叉光代表12个地支。宁汉合流后,南京国民政府承续了这一旗帜。抗战时期,汪伪政权在青天白日旗上加上一条黄色飘带,上有“和平、建国、反共”六字,不伦不类,以此作为其所谓“国旗”。

1949年10月1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升起了庄严的五星红旗。红色的旗面象征革命,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联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团结。

——改编自周育民《近代中国国旗小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现代中国的某幅国旗或多幅国旗为主题,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4-18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