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记账本”

下图是浙江绍兴农民宋双泉的“记账本”,记录了他家的农业生产情况。

记账本最早的记账时间标注为“民国三十七年”,账本中有“共还两石柒斗”“共还米五斗五升”等表述。

1949年,粮食亩产为“上田200斤、沙田160斤”,“应缴农业税谷130.22斤”,并按亩产量的30%还田租。

1950年,粮食亩产为“上田480斤、沙田350斤”,“还田租190斤,共缴农业税稻谷309斤”。

1951年的账本显示,粮食亩产为“上田480斤、沙田430斤”,有关缴税一项,记的是“正缴农业税稻谷481斤”,并有“交来捐献飞机大炮谷75斤”。

1952年至1953年,粮食亩产上田都是450斤、沙田都是400斤,农业税率“每百斤14斤”,每年缴农业税稻谷293斤。

1954年,上田亩产450斤、沙田亩产400斤,但农业税率提高到了“每百斤17斤”,另有附加税25斤,他共缴稻谷356斤。账本还提到,19541122日,宋双泉购买公债两万元。同年12月初,他入股信用合作社20500元;1227日,储蓄存款15万元(定期三个月)。

1956年,账本显示,宋双泉所在地区1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10月,他家的牛车盘、水车、稻桶等农具,作价57.99元,转归合作社。同年,宋双泉家共赚工分1949.6分,按“每10164分”计,劳动报酬为320.45元;他家5口人,应得粮食为2114斤。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该农民的记账本是“一本记录社会变迁的‘记账本’”。
7日内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共同纲领”有关内容的一场讨论

许德珩
(九三学社)
(新中国)将来要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总纲中应规定这个前途。
张澜
(中国民主同盟)
我们今天应做的和能够做的,这个纲领都一一标举出来了。中国将来应做的,但今日事实上还不能够做的,这个纲领就哲时保留不说。它没有高调,它更没有空想。
刘少奇
(中国共产党)
我们认为把社会主义的前途写进去是不妥当的,因为要在中国采取相当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还是相当长久的将来的事情。
李济深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我们对于人民政协筹备会向大会提出的原草案完全赞同,因为它的基本精神和全部内容正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艰苦奋斗追求实现的目标,更与我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完全符合。
周恩来在政协全体会议作《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经过和特点》的报告筹备会讨论中,大家认为这个前途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但应该经过解释、宣传特别是实践来证明给全国人民看。所以现在暂时不写出来,不是否定它,而是更加郑重地看待它。

——摘编自肖建平《“社会主义”与<共同纲领〉》等

结合所学知识,对这场讨论后形成的决定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5-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下学期5月针对性训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米棉之战”

1949 年人民政府接管城市以后,面临着市场混乱、物价飞涨的局面。10 月,上海投机资本家趁政府收购粮棉之机,大量囤积粮食、棉纱、棉布和煤炭,联合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投机商,统一行动。在他们的哄抬下,全国物价三日一小涨,五日一大涨,上海米、纱、煤油、火柴价格持续暴涨。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也对上海进行封锁,并断言共产党有本领打天下,但没有本领治天下,有本领指挥打仗,但没有本领管理经济。

面对这一局面,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集中调运粮食、棉纱等主要物资,由中央财经委员会集中掌握。在涨价最猛的11月25日,上海、天津、北京、沈阳、武汉、西安、广州、南京 8个主要城市统一敞开抛售,上海的国营花纱布公司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吞吐,物价迅速下跌;同时催征税收,进一步收紧银根,投机商资金周转失灵,纷纷破产。在掌握足够的周转粮之后,中财委又部署于 1950年春节后的正月初五,在上海敞开销售大米2亿多斤,国营粮店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粮价连续数日下跌,使期待暴利的投机商不得不将囤积的大米全部蚀本吐出。经此“战役”,不法投机资本从此一蹶不振。

——据许毅 李正华《陈云领导的上海“米棉之战”》等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米棉之战,称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结合材料评述“米棉之战”。
2024-05-14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校际联合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钟鼓楼分为宫城钟鼓楼与都城钟鼓楼。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钟、鼓成为皇家宫城的报时装置,钟、鼓声作为夜禁的时间信号,兼有对火灾、盗匪、战争的预警功能。从隋代开始,宫城中出现单独修建的钟楼或鼓楼,唐代中后期形成将钟、鼓声响准时配合使用的“晨钟暮鼓”报时制度;至宋金时期,宫城中已有钟楼、鼓楼的对设布局。两宋时期报时建筑上承唐代宫城报时的核心特质,下启元代都城报时的重大突破。至元代,都城中产生在鼓楼之外建造钟楼的需要,钟鼓楼开始脱离衙署而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并开启民用报时。明清时代最终形成各府、州、县普遍成对兴建或修葺钟鼓楼的国家制度,如北京、南京、西安、张掖等城市,钟楼或鼓楼均是府州县城的中心建筑。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传教士开始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大量建置装有大自鸣钟的西式钟楼。上海最能反映西式钟楼在华嬗变历程。大自鸣钟多被装置在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官方机构紧密关联的建筑顶部。民众聆听规律的钟声数量或凝视钟面数字即可感知时间。这些西式钟楼成为统一和指挥沪市时间生活重要的建筑装置。电报技术的迅速引入、应用及其与世界时的配合使用,不仅促成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还将晚清中国纳入全球时空重组的序列。

材料三   为了方便规划全国时间,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该划分之下,有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有两个时区。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原本的中原时间也调整为陇蜀时区。1949107日,中国采用东八区时的“北京时间”诞生。111日,北京时间正式在官方场合使用,从此迅速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封磊《从钟鼓楼到标准钟:近代中国城市公共报时装置之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钟鼓楼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后,促进西式钟楼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时间规划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新历书

材料

历书作为构建时间秩序与社会运行秩序的重要参照,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些历书还完全保留了清代时宪书的神煞宜忌,有些历书时间标注格式极为混乱,如1949年上海福禄寿书局发行的历书,封面上标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历一九五零年通书”,内页却标注“中华民国三十九年庚寅农历通书”。同时,很多书店书坊为迎合时势变化,在旧历书中增加时政信息,但这些内容极不严谨。

19515月,出版总署对历书编印做出了四项规定。一是由人民出版社负责编辑一种专供干部用的政治手册性质的新历书,供各地翻印。二是新农历的编印,人民出版社负责组织其中的政治部分材料,供各地采用;各地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编辑新历书中的生产知识及卫生常识部分。三是旧历书的出版,不涉及政治内容而只讲历象的历书(包括日历、台历等),只要没有科学上的错误,可以自由出版;鼓励编印新农历;旧历书出版者,如要在历书中自行增加政治内容(如格言、节日解释等)时,选材须严肃认真。四是历书的出版发行。一切公营及公私合营的发行机构,均不得代售含有封建迷信毒素的旧历书,出版行政机关并应说服私营发行机构及摊贩不代售此种旧历书。对于新历书,各公营、公私合营及私营的发行机构(包括摊贩、文具店在内),必须大力推销。

——摘编自朱文哲、宋璐瑜《新中国成立初期历书的出版发行》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新历书”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则通讯稿

为了建设更多的纺织厂

新华通讯社记者  任家骥  著文

在晋中平原的腹地,人们拉起电线,铺起铁路,以无比的热情建设起自己的工业。每天成百辆的火车不分昼夜地开到建设区……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工厂正在建设着。这就是规模宏大的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

早在一九五0的下半年,人民政府就决定建设这个工厂,从那时起,熟练的上海工人,就来到这里;许多翻身农民放下了犁耙,走出了家园,来参加这个陌生的工作。他们都知道建设这个工厂就是在建设他们自己的生活。

往年在农村里最行销的是粗布和土布,到了一九五二年的秋天,全国各个村镇上行销的是漂白布、花布、蓝细布、府绸。今后这一工厂所生产的机器每年将装备五个到十个新型纺织厂,以便人民有更多更漂亮的布匹,

在建设这一工厂的第一年度,由全国各地运到这里来的物资就有四十万吨。新的、现代化的机械减轻了,或者代替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新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苏联经验,加速了这个工厂的建立。厂里的专门技术学校,培养了各式各样的工人。……昨天还在技术学校学习的小姑娘们,今天已经成为新式精密机械的管理者了。……这个母亲工厂将很快的哺育出来大群的子女工厂。

——原稿刊载于《人民画报》(1953年2月号)有刷减

结合所学知识,以“时代风貌”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3-16更新 | 355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49年,毛泽东告诫全党: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必须学会的东西”是指(       
A.组建联合政府的策略B.开展土地改革的方式
C.领导全国经济工作的能力D.动员民众参与革命的路线
2024-03-16更新 | 419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见证:百廿一中

从1903年到2023年,临沂一中纵跨两个世纪,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

【启程】

·1903年,沂州府于考棚成立沂州中学堂,临沂一中的历史由此开始。临沂一中的前辈们,与当时全国仅有的769所近代新式学堂一道,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

【发展】

·1928年,徐眉生担任校长后开始在校内发展共产党员,并于1931年成立了省立五中党支部——这成为了临沂一中“坚定跟党走”的光明起点。

·1934年,省立五中改名山东省立临沂中学。虽然由于后来抗战爆发,临沂中学师生被迫停止招生,但在党的领导下,艰难困苦中的师生从未停下教育救国的脚步。

·1937年,中共党员、国文教师段雪生和进步教师刘惜愚带领一部分师生历尽艰难去了延安,跟着党把近代教育的星火洒在了新中国的摇篮里。

·1947年,原省立临沂中学校长刘承攽和一部分撤往大后方的教职工才又返回临沂,在原五中校址上恢复了临沂中学,为沂蒙中等教育的重生做了大量工作。

·1950年,临沂专署决定在临沂城恢复中学教育。

·1985年,临沂一中在山东乃至全国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大力推行实施,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展望】

·2023年,临沂一中发展站在了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时代优秀学子。

——据《一首优美的沂蒙教育复兴“诗”》等


结合材料,以“一中·见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年画运动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内容大多是平安吉祥、福禄寿喜,但也有较多封建迷信色彩。1949年,《人民日报》发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发出了“新年画运动”的号召。

材料一:现在春节快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各地文教机关团体应将开展新年画的工作作为今年文教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今年的新年画应当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传共同纲领,宣传把革命战争进行到底,宣传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年画中应当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的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

——摘自《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3日

材料二:一九五零年新年画创作奖金获奖者名单


画题
甲等奖农民参观拖拉机、劳动换来光荣、毛主席大阅兵。
乙等奖劳模会见云主席、新中国的儿童、我们的老英雄回来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读报图、欢迎苏联朋友、创造新纪录、支援前线图。
丙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阅兵式、四季生产图、人人敬爱毛主席、建政权,选好人、减租说理、好副业、支援前线、新中国的歌声、庆祝胜利努力生产、河伯娶妇(故事画)、城乡互助物资交流、提高文化、新疆代表向毛主席献礼、人畜两旺。

——据《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颁发一九五零年新年画创作奖金》,人民日报,1950年4月16日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政府发动“新年画运动”的原因。
2024-01-2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1953年1月,中央决定实行普选,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担心他们的现有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将得不到保障。为此,毛泽东强调:“我们的重点是照顾多数,同时照顾少数。凡是对人民国家事业忠诚的,做了工作的,有相当成绩的,对人民态度比较好的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的代表性人物都有份”。其意在(     
A.推进三大改造进程B.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巩固人民民主政权D.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23-11-15更新 | 13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