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出现全新的政治局势。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许多后来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青年产生了启蒙作用。陈独秀《谈政治》,抓住关于国家和政权的问题来阐释他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至关重要的问题,即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已有很明确、也很坚定的看法,对于促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直接作用。作为陈独秀助手的李达、李汉俊两人,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方面有不容忽视的贡献。陈望道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全译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也很重要。

——摘编自耿云志著《五四:现代中国的新起点》

材料二   为了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1950年,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各部门各行业都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宣传和普及了以下几个:劳动创造人类世界的观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点。195012月,《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毛泽东在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两论”的高潮,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的开端。

——摘编自欧阳雪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影响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影响。
3 . 中国近代仁人志士一直力图回答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一时代命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的参与者,共产党人林伯渠,后来在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时说:“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专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知,“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中国既要实现社会主义,也要完成现代化。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且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

——据罗平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1)阅读材料一,指出“此路不通”中“路”的含义?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后“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的原因,阐述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的含义。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现“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在经济上进行的实践。
4 . 黄炎培先生在《永远纪念着的一九四九年》中写道:“这一年‘人’的地位被发现了,群众的力量被认识了。”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B.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
C.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D.祖国统一大业彻底完成
5 .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________
①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________》。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②经济制度: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__改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________”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022-06-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纲要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前案)
6 . 在14年抗日战争中,河北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解放战争中华北地区的重要战场,河北人民为夺取全国胜利作出巨大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对河北工业进行投资,新建和扩建了一些厂矿,河北人民不负国家所望,到“一五”计划实施时,河北省现代工业比重由7.6%上升到23.69%,为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增砖添瓦。这些充分体现了河北人民
A.危难时刻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
B.深入理解并践行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响应国家号召以实现民族独立
D.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支柱
2022-06-03更新 | 68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压轴(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据上述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的图片,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5-13更新 | 275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0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测)-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8 . 1949年9月,《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保护工人、农民、小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和私有财产”;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强调“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方针,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利用”与“限制”。新中国此举
A.为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B.凸显社会主义革命的紧迫性
C.得益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D.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9 . 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到1950年年底,有近400名中国留美学生、200多名中国留英学生(占留英学生总数的2/3)回到祖国。到1955年,由海外回国的留学生多达1536人,其中从美国回来的就有1041人。这主要是由于
A.建设家国的家国情怀B.意识形态对抗的消减
C.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D.人民民主专政的确立
2009·上海·高考真题
10 .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探索与实践。在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201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B.民族觉醒、民族复兴、民族独立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复兴D.民族复兴、民族觉醒、民族独立
2022-04-14更新 | 1363次组卷 | 58卷引用: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