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同于1923年以前的《新青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一种来传播,19231926年的《新青年》成为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辩论。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新青年》的文章中不乏涉及中国具体革命事件,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外国社会革命运动的经验对中国革命运动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这些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起点,理论层面的论证给当时励志救亡图存又身处迷茫之中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希望。在这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报刊在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把党员干部的学习经验和实践也刊登出来,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有很大帮助。新中国成立所创立的《新建设》报刊,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翻译刊登,对季羡林翻译的《不列颠在英国的统治》、刘小华翻译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也都进行过刊登和转载。随着我国报刊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报刊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刊登,在这些报刊中以《中国青年》《新华月报》等为代表。在此期间,马克思所著的《共产主义的要求》等也都相继被翻译刊登出来。1951年,随着《毛泽东选集》的出版与发行,有关毛泽东的著作以及生平事迹也都以文章形式被刊登在报纸上,这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有现实推动作用。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3年前后《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较于近代,新中国初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因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行政区是在1949年前后形成的西北、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中央局的基础上,由临时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政府,经中共中央批准后建立的。毛泽东在194912月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就大行政区的设立作了说明,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了,中央和地方的适当的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1954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指出,国家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国家计划经济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为了中央直接领导省市以便于更能切实地了解下面的情况,减少组织层次,增加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为了节约干部加强中央和供给厂矿企业的需要,并适当地加强省、市的领导,撤销大区一级的行政机构,是完全必要和适时地195410月大行政区完成历史使命,大区撤销的任务完成。

——摘编自王建军《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大行政区设立和撤销的背景。

材料二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5510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19583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5810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659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实行该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如何落实宪法的第31条规定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学家总是将天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体现出整体的思维特征,如《史记》中关于天象、自然及其对人事影响的记述等均属于此类。中国古代史学研究,肯定历史的变易过程是一种盛衰之变,如《汉书》中的本纪、列传、志、表四种体例都具有贯通意识,还植根于高度的社会历史和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书写历史的兴亡成败,史学家们不仅致力于追求史实之真,还将儒家圣人的是非作为史学道义的标准,书法不讳,《汉书》以“旁贯《五经》”为撰述原则。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学产生于社会激剧变动的时期,是在晚清王朝腐败无能、国人饱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晚清时期,梁启超以署名“新史氏”在《新民丛报》上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在此时期,他还撰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等文,王国雄也认为“我国学术尚未达自觉地位”,不擅长“抽象”、不精于“分析”

——摘编自张越《论中国近代史学的开端与转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194910月创刊的《学习》杂志就是推动这个学习的重要刊物。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何兆武、陈启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他们指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历史学的理解都有其理论的方面,前者是历史理论

——摘编自瞿林东《新中国史学五十年的理论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新史学”研究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史学出现了深刻变化的表现,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史学发展的看法。
2023-08-31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其中最直接的就是人才的选拔制度。中国科举制度是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以儒家的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科举考试注重什么,学校也重视什么,科举考试支配下的学校培养出来的是记诵经典章句善于文辞而缺乏实学的人才,士子为科举考试而学,学校为科举考试而教。

——摘编自谢伟岸、肖志坚《从李约瑟难题看科举选才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些工业需要大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19世纪60年代初京师同文馆成立,接着电报学堂、实学馆、矿务学堂等各类实业学堂纷纷创办。洋务派很重视翻译西方著作,这些著作涉及数学、化学、物理、天文、地质学、开采、冶炼、医学等。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要掌握西方先进技术,更有效的办法是将有造诣的学生选送国外留学,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出国留学生有400余人。

——摘编自商鸣臣《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人才的培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各种人才奇缺,科技工作更是如此。党和政府从思想到行动开始理顺并探索科研工作以及科技人才的管理方法。1949年11月1日成立中国科学院;1951年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海外科学家归国,并且通过留学苏联、东欧等国家以及建立研究生招考制度培养新中国的科技人才。1952年中国收到了近5000种苏联免费提供的书籍,其中许多书被列入中国出版社的翻译出版计划。1952年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之后高校科研机构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等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到1955年,我国科研机构达840多个,科技人员增加到42.5万人。

——摘编自于飞《建国70年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中国古代科技人才培养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人才培养的相似之处,并分别说明其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今科技人才培养的历史启示。
2023-08-30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直面问题、修正错误,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自我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723日,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然而革命道路绝非一帆风顺,随着国民党“整理党务案”和“中山舰事件”的爆发,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给幼年的党和中国革命事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政治危机。此后,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对大革命后国内革命形势的错误估计,党内又相继出现了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三次较大的路线错误,这使中国革命事业遭遇重大挫折。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形成了不同的自我革命策略,以强大的政治领导力确保了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

——摘编自胡洪彬《党的自我革命: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前瞻启示)

材料二   1949年,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党的自身建设更具紧迫性。首先,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全党的思想觉悟与理论涵养。195012月在北京重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鼓励全体党员在精读;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党校,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其次,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动党组织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党中央严格把控好准入关卡,提高党员的选拨标准。实施正确的干部路线。选拨德才兼备的干部,同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最后,整顿党内腐败问题,净化党的政治生态,195111月,开展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主的三反运动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发挥党外知识分子及民主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而不断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摘编自赵霞《建国初期党的自我革命及其现实启示(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是如何自我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我们党自我革命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的人口问题最早可追溯到江户时代后期的人口停滞。明治时代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和东亚战争的爆发,天皇鼓励生育,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大正时代(19121926年),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值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后,缓慢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引起统治者的恐慌和担忧,如何迅速扩张人口成为施策的重心。总体说来,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口转变已经大致完成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此后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

——摘编自郑亚楠《近代日本人口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经历了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增长放缓阶段。1970年左右是构成中国人口变动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前,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下降,从20%下降到了10%以下,但是出生率的水平却维持在30%〜4O%的高位。这构成了我国人口转变的第一个阶段,即由于死亡率的下降所带来的人口转变。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我国的人口变动表现为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面貌。出生率很快从3O%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2O%。20世纪90年代时,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人口的更替水平以下,人口的总体生育率下降到低生育率的水平。

——摘编自任远《新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和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日本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及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史三对

甲申对1944年3月,郭沫若撰写的阐释明朝和大顺政权灭亡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发表。毛泽东看后表示赞赏,告诫全党同志要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毛泽东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窑洞对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有感而发,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赶考对1949年3月,中共中央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遍数风流还看今朝(百年大党面对面12)》

材料二   百年党史,如何建设好我们的党,是命根子。毛泽东一生都心系党的建设这个命根子。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石仲泉《毛泽东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及其时代意义》

材料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据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8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窑洞对”的背景,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对“窑洞对”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史三对”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年大党重温“党史三对”的原因及时代意义。
8 . 清末民初,中国出现一批畅想未来新中国前景的幻想小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

《新中国》又名《立宪四十年之中国》,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1878-1944年)创作。作者化名“陆云翔”,于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初一酒醉“穿越”时空四十年至1951年的梦中所见所闻,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画了一个与当时完全不同的新中国:

“国会开了,吾国已成了立宪国了。全国的人⋯⋯没一个不在宪法范围之内。”     “治外法权已经收回⋯⋯凡警政、路政,悉由地方市政厅主持。”     “如今是科学昌明,人才极盛……兵舰都是自家制造的。”     “海军力全地球第一。”上海马路异常宽广,汽车来往穿梭,洋房鳞次栉比;浦东也已开发,“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宣统二十年,开办内国博览会⋯⋯特在浦东辟地造屋。”上海滩还建成了浦江大铁桥和江底隧道,造了地铁。

小说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一跤跌醒,才知是一场梦。妻子说:“这是你痴心妄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


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穿越时空”构画理想中的“新中国”作出历史解释。
9 . 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找出一条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重大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庆龄先生:

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沪上环境如何,至所系念。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至于如何由沪北上,已告梦醒与汉年、仲华切商,总期以安全为第一。谨电致意,仁盼回音。

毛泽东、周恩来

——《毛泽东、周恩来邀请宋庆龄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电报》(1949119日)

材料二   19549月,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五四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认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由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以根本法的形式得以正式确立,为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发展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奠定了政治基础。此外,毛泽东还创造性地提出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和完善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保障人民民主、依靠"民主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奠定了坚实的民主基石。

——摘编自韩振峰、米亭《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及其内在统一关系》

材料三   1982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十六字”方针正式确立。随着宪法和政协章程的修改完成,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重要渠道的性质定位确立起来、贯彻至今。

——摘编自《中国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电邀宋庆龄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开辟“民主新路”的历史意义。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悲鸿(1895——1953 ),江苏宜兴县人,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和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启示而步入画坛。1919年起留学法国,师从精于古典画风的达仰。1938年,他创作了《负伤之狮》,画中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画作。1940年他创作的《愚公移山图》,既有中国画线条的白描勾勒,又有油画透视关系和明暗效果的体现,这是一幅生动有力的人物群像图,画面动静结合,画中人物既各司其职又协同劳作,体现了人们众志成城的决心。新中国成立后,他从解放区的美术创作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不足,深入人民生活,表现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革命领袖人物,为自己开拓了崭新的创作领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战斗英雄》《毛主席在人民中》《劳动模范》等。

—摘编自洪再新《中国美术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悲鸿艺术创作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徐悲鸿的艺术创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