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民政权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新中国六十年民生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

材料一   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材料二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饭,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如广西大力推广“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材料三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公斤,城乡人民穿着质量大有提高……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进入新千年,百姓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1)据材料一概述建国初期的民生状况。列举党和政府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的举措。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指出这一时期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的重大失误。这些失误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3)材料三折射出这一时期有哪些方面的新发展?指出推动新发展的原因。
(4)新中国六十年民生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2021-08-2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4910月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在这七年中,我们先用三年的时间……巩固了人民政权。紧接着,又用四年时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下,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进行了156项重大工程建设……到1956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兴旺局面。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材料二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年份工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总收入(亿元)国家财政总收入(亿元)比上年
1966253417.3%558.724.4%
19672104.516.9%419.424.9%
19682015.34.2%361.313.9%

——以上材料据《新华文摘》等整理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摘编自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
(2)针对材料二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谈话的思想精髓,分析“南方谈话”的意义。
2024-01-02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测评月考(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战国中期,随着人口的增加,井田制度已经败坏,公地私有化成普遍事实。当时的知识界对此分歧很大,道家、儒家都视之为“礼崩乐坏”的根源,强调要恢复井田制。商鞅则反其道而行之,宣布废除井田制,允许民众开荒耕作、买卖土地,这自然大大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变法的“农本思想”更加得以光大。显然,在先秦时期,粮食是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商鞅的一切变法都以此为根本,这可以说是典型的“唯生产力论”。“废井田,开阡陌”是中国土地史上的重大变革。

——摘编自崔光宇《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

材料二   中共通过土改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与理想,是一场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变奏。这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将约七亿亩土地均分给三亿多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将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土地制度和宗法关系中解放出来;第二、土改在剥夺地主阶级物质生产资料的同时,也使其失去了在乡村社会的政治地位,由此国家政权在基层建立起新式基层组织。

——摘编自李康、邓宏图《土地改革、国家能力建设与工业化资本积累》

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之前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背景下逐渐脱离当时的客观条件,严重地挫伤了社员生产积极性,使得农村生产力受到灾难性地破坏。党中央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纠正长期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过分单调的弊端,从而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发挥劳动和土地的潜力。与此同时,“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解体,党政分开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来。

——摘自章宏楼、高雪萍、张予涵《我国土地改革历程与现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土地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土地改革”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三次“土地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4 . 土地一直是亿万农民最关心的核心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七会议中,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他响亮地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个重要论断。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明白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

——刘启春《历史的选择:中共早期领导人纪实》

材料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各根据地的土改政策开始向彻底分田的方向变化,对地主不再给予照顾,并开始触动富农的土地,但各地土改的政策与方法未尽一致,迫切需要有统一的政策指导。1947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有各根据地代表参加的全国土地会议,913日,通过了《____》,明确提出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废除土改前的一切债务。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材料三   一九五O年六月六日至九日,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首要条件。刘少奇在会上作了关于土地改革的报告:“……过去老区的土地改革,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谁胜谁负还不明朗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尽量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动员农村的人力物力参加和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争取战争的胜利。新区的土地改革,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全国转入和平的经济建设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除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尽快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一中心任务。”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中央在八七会议上确定的革命方针。简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贯彻这一方针的。
(2)请写出材料二空格处的文件名称。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文件实施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新区的土地改革”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72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经历,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扭转了战场态势,打出了军威国威。长津湖战役
A.有利于抗美援朝取得最终胜利B.体现了统一战线的优势
C.是人民解放军英勇斗争的体现D.有利于朝鲜与韩国统一
2022-03-05更新 | 384次组卷 | 6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中的乡村建设

材料一

时间数据
1949年至1952国家用于农村建设的经费占农业税的比重从37.7%上升至约70%。农业生产总值增长了53.4%,年均增速约15.4%。
19529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共建乡(行政村)284026个。
1953年初清匪反霸斗争基本完成,共歼灭匪特武装人员240余万人。
1953年春全国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7亿亩的土地和其他生活资料,农民还分得了耕畜297万头,农具3954万件,房屋3807万间,粮食5.25亿公斤。

材料二   1979年,广西宜州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大队果作屯的农民将田地承包到户。翌年1月,果作屯农户每户派出1位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村民委员会”,并制定了“村规民约”。1983年,中央指导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沿“实行政社分设”的方向推进。到1985年春,全国5.6万个人民公社改建为9.2万多个乡(镇)人民政府,取消了原有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建立了82万多个村民委员会。1978年到1994年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发展。到1998年,乡镇企业发展到2004万个,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小城镇迅速崛起,促进了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

——摘编自王景新《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脉络和阶段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我国大力加强乡村建设的原因,并概括其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建设的“新”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外国在华资产约12.1亿元,主要为英美所有。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禁运清单非常详细,除战略物资、军事物资之外,还包括大量的民用物资。到1953年,英国企业资产由6.9亿元减少到3.1亿元,美国企业资产由3.9亿元减少到1600万元。

——摘编自孙健《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979年——2017年,中国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8965.2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外商投资对中国增加投资、就业、出口、税收以及提高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起积极作用。但外商投资也带来诸多问题,如对国有资产估价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部分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等。早在1979年,中国就开展涉外经济立法,2002年公布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新目录对外商投资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此外还修改、完善一些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摘编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十年代英美在华资产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外商投资对中国的影响。
2024-03-1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外国在华资产约12.1亿元,主要为英美所有。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禁运清单非常详细,除战略物资、军事物资之外,还包括大量的民用物资。到1953年,英国企业资产由6.9亿元减少到3.1亿元,美国企业资产由3.9亿元减少到1600万元。

——摘编自孙健《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979年—2017年,中国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8965.2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外商投资对中国增加投资、就业、出口、税收以及提高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起积极作用。但外商投资也带来诸多问题,如对国有资产估价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部分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等。早在1979年,中国就开展涉外经济立法,2002年公布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新目录对外商投资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此外还修改、完善一些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摘编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十年代英美在华资产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外商投资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商投资的认识。
2024-01-1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利用苏联抵制安理会之机,操纵安理会通过决议指责朝鲜是“侵略者”,接着美国又宣布武装援助韩国,美军占领汉城(今首尔),10月19日侵占平壤。中国方面多次表示强烈的抗议和警告。10月初应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部队在司令员彭德怀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

——摘编自武斌《世纪中国: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中朝军队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敌人机群狂轰滥炸,我军供应不足.而且气候寒冷的极端条件下,英勇作战。在11月25日﹣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第二次战役,美国第八集团军的右翼部队被击溃。在长津湖地区的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和步兵第二师被包围并几乎完全被歼灭。为迫使敌人向南仓促撤退,第一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发动了进攻,并于12月25日之前解放了朝鲜全部领土,武装干涉者因此遭到巨大损失。

——摘编自林之满《世界军事百科:亚洲战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津湖战役的意义。
2024-01-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10 . 近代以来,上海逐步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也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派官僚看到外国银行的活跃情况,逐步认识到,中国原有的旧式金融机构已不能适应,有自办银行的必要。盛宣怀曾说:“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中国亟宜仿办,毋任外人银行,专我大利。中国银行既立……仿借国债,可代洋债,不受重息之挟制。”于是,盛宣怀筹办的第一个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经清政府批准,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

——摘编自许涤新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949年5月28日,即上海解放后的第二天,人民币与银元的兑换比价为600:1,而到了6月8日,这个数字竟变成了2000:1……由于老百姓吃够了解放前通货膨胀的苦,人们往往不借血本盲目地将人民币脱手……打击金融投机的行动,不仅震动了上海,也影响到江浙两省甚至波及全国。第二天,银元“袁大头”从2000元猛跌至1200元,大米跌价一成左右。此次行动,使上海金银元、外币非法交易活动得到有效的控制,人民币走势开始趋于坚挺,并开始在金融市场上站稳脚跟。

——苗生《解放初上海的银币之战》

材料三   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至今,长期以来全球金融秩序一直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其要求提高在全球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的呼声也日渐升高。2015年7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上海正式开业。“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落户上海,一方面将有力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我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金砖开发银行的设立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开展。

——摘编自周道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推动国际金融合作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盛宣怀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自办银行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19世纪后半期上海金融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洋务派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金融角度指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老百姓吃够了解放前通货膨胀的苦"的原因,并简述人民政府"打击金融投机的行动"的成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金砖国家”成立新开发银行的目的。结合所学,概述21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具体史实。
2023-04-13更新 | 402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云南、黑龙江、吉林、安徽、山西五省通用)-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