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民政权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过渡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先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初,全国仍有土匪武装260多万人,他们还有明显的政治性质。1952年底,大规模剿匪活动结束。这项工作,对巩固人民政权、建立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经济方面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艰难得多,物价的飞涨,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人心开始波动。这是关系到人民政权建立起来后能否站住脚跟的大问题。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三线”建设以备战为指导思想,从1964年至1980年,在主要的13个省、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整个工程规模空前。在铁路交通建设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诸省的工业进行全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钢铁、能源、有色金属、电子、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体系,并建立了中国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这些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

——摘编自远山《“三线”建设: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建国初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代下的竞赛热潮”

1950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 规模的群众性劳动竞赛;1951年2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记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
6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 轮“比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技术革 新和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同时,进一步在工业部门中开展以支援农业、增产日用品等为核心的增产节约运动。
80年代以来,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2000年,中华总工会提出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不同时代的“竞赛热潮”进行简要阐释。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潍坊柴油机厂大事记

1946年,环海铁工厂(其前身)创建于威海。

1948年,12名环海铁工厂工人筹建潍县坊子大华机器厂。1950年,生产了25台15马力柴油机支援治准工程。

1953年,企业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并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建成了金工、铆锻、装试等车间,扩大了生产能力。

1957年底,工厂生产柴油机达到574台,提前两年完成工厂计划。

1958年,进行扩建。

1961年,开始进行全面整顿。

1965年,工厂扭亏为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70个大庆式企业之一。1978年,各项生产指标基本恢复。

1984年,定点生产从奥地利引进的斯太尔重型汽车用发动机,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将技术标准进行“中国化”。

1986年,对市场需求量大的老款柴油机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1994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精简改革。

2002年,成为本行业内首家完成混改的企业,正式成立潍柴动力集团。2004年,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9年,入选“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入选亚洲品牌500强。2022年,弹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9%柴油机,刷新全球纪录。

——摘编自《潍坊柴油机厂厂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见证新中国经济的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4-28更新 | 474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扫盲教育。国家为推进扫盲运动,编印了大量的农民识字课本,其中部分课本的目录统计大体如下:


——摘编自张鹏《1950年代上海郊区农村扫盲与农民思想文化教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推进扫盲运动进行阐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阳供销合作社:过往与新生

19507月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后,我国开始建立各级合作社,全国总社、河南省社、南阳专区社先后成立,195010月,南阳县供销社系统逐步形成。

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供销社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501953年南阳县供销社系统向农村供应了小麦、玉米、食盐、土布、肥皂、火柴等27种生活资料,供应铁锨、镰刀、犁辕等15种生产资料,并开始供应农药、化肥、药械及新式农具等。同时,为国家收购和为农民推销农副产品如土布、活猪、烟叶、棉花共20余种。1953年南阳县遭受罕见霜灾,供销合作社系统受国家委托,以低价向灾民供应粮食,全年共代销粮食约1500万斤。图51951~1954年供销社、私商、国营在南阳县商品流转额中的比重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初期,在市场化大潮冲击下,供销社经营出现困境。1995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根本目标是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南阳供销系统先后通过设立村级综合服务站等机构,不断完善供销社“支农”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急需的服务。如表为1994~1998年南阳县供销社系统支农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组织名称19941995199619971998
综合服务站(个)62110150193193
庄稼医院(个)1313214444
机防队(个)77131414
专业合作社(个)1251439
科技示范田(亩)13961281692500025000

——摘编自李建中《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不同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职能作出合理解释。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是当代某学者所著论文《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土地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探析》中的部分目录摘编。

一、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土地政策的百年探索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奋力实现“耕者有其田”

(二)......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四)新时代以来:实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二、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土地政策百年探索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站在不同发展阶段党的基本纲领战略高度来谋划土地政策

(二)必须立足不同历史时期农民的普通诉求来制定土地政策

       (三)必须抓住农村土地所有制这个关键问题来完善土地政策
       (四)必须从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的系统格局来设计土地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写标题(二)目录并对其进行阐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该论文第二部分补充一条基本经验。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9年自春至冬,全国相继发生旱涝、虫疫等自然灾害,被淹耕地约1亿亩,灾民达4000万人。敌对势力趁机“制造谣言破坏,阴谋暴乱,企图转移农民斗争目标”。尽管战争仍在继续,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19日向全国发出《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要求各地帮助灾民渡过灾荒。各地方政府成立救灾委员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及时发放救济物资、副业生产、开展社会互济、以工代赈、减租退押、安置灾民等措施,使灾情得到遏制并趋于缓和,至1950年4月,全国“各地灾荒停止发展”,“而且还与历史上灾后田园荒芜、赤地千里的景象相反”。同年8、9月份,全国绝大部分被淹田地水退之后都得到及时补种,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

——摘编自赵朝峰《简评建国初期的救灾度荒工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救灾度荒工作”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2-12-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联合调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统一中原后,商品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司马光说:“宗戚贵臣之家,第宅园圃,服食器用,往往穷天下之珍怪,极一时之鲜明”,就连贫穷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银器供送”。而在服饰方面,“在京及诸道州府臣僚士庶之家,多用锦背及遍地密花透背段等制造衣服”,“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绫、罗毂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甚至形成了用金银装饰衣物的时尚。至于宗戚贵臣之家的宅第,往往“务有壮丽,靡费不赀”,一些庶民、地主和商人竞相效仿。宋神宗时,左相吕大防指出:“臣窃观今之公卿大夫,下逮士民,其婚商丧葬祭,皆无法度,惟听其为,而莫之禁。夫婚,重礼也,而一出于委巷鄙俚之习;丧祭,大事也,而率取于浮图、老子之法。”

——摘编自王丽丽《宋代社会的奢靡之风》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厉行节约、禁止浪费”被写进《共同纲领》,标志其开始成为影响整个国家建设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方针。1955年10月,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勤俭建国”的思想,并明确提出要始终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这一方针在经济建设领域的贯彻,克服了建国初期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和维持了国内物价的持续稳定。广大党政机关响应号召,深入开展反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斗争,通过党内监督、思想教育与法律惩戒相结合等方法,促成了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的形成。广大人民纷纷响应号召,崇尚节约、勤俭持家,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形成了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落后的热潮。

——摘编自刘建武 李冰《毛泽东勤俭建国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奢靡之风盛行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积极倡导“勤俭建国”方针的原因,并简析其现实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3年,雅各宾派颁布分配共有土地的法令和关于“全部和无偿地废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内付清,无条件地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经过大革命,法国农村土地占有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1802年,僧侣在诺尔省已无寸土之地,贵族的占地从原有的22%下降到12%,资产阶级拥有的土地自16%增加到28%,农民的土地从30%猛增到42%以上。诺尔省土地变革的情况颇有代表性。如在黄金海岸、上加罗那和加莱海峡省,流亡贵族的土地经出售后,基本上都到了农民的手中。还有些地方农民的占地激剧增加,开始取得压倒优势,如在下莱茵省的斯特拉斯堡地区,农民占地的比例最初很小,但到1794年便猛增至87%。雅各宾派还通过按人口均分公社土地的法令来增加农民占地的份额。

——摘编自金重远《法国大革命和土地问题的解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新解放区尚有约三分之二的农民受制于封建土地所有制。1950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按照“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冬到1952年底,人民政府从地主手里没收了约七亿亩土地,无偿分配给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的农民欢欣鼓舞,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显著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此后,为应对“人口众多、已耕的土地不足,时有灾荒和经营方法落后”的情况,毛泽东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季春芳、李正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解决土地问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法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相同点,指出其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法两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遵循的原则。
2022-05-29更新 | 212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开创纪元我探访”小组寻访历史亲历者,记录了下列资料:


材料二   至今,76岁的樟木村村民莫荣樟对1951年秋末分田地的情形记忆犹新:“村上地主、富农的田地和房屋都分给没有田地的贫下中农了。”“打土豪,分田地,那些分到田地的村民个个脸上乐开了花。共产党是咱老百姓的大救星呀!”

——摘编自《土地改革: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

材料三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的征收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六条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摘编自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位老人提到的历史事件。
(2)对比材料二,概括在土地政策上口述历史与文献记载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的解答,就口述史料研究历史问题提出一点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