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前,美国紧盯着受邀的亚非拉国家,同时多方采取外交等行动,竭力阻止会议如期举行。特别是美国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罗伯特逊对会议邀请新中国参加极为不满。1955223日,美国策划举行了曼谷会议,妄图以此抵制亚非会议。可是,国际舆论纷纷谴责曼谷会议威胁亚洲和平,并几乎一边倒地支持亚非会议。会期临近,美国似乎已经无力阻挠,有美国媒体称“既然美国不能够阻止这个会议的召开,它就要它的近东和东南亚的某些‘朋友’把会议的进展导向适合美国的途径”。

——摘编自西门樵《60年前,万隆会议鲜为人知的三个瞬间》

材料二   在接到印尼、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锡兰五国总理的邀请后,周恩来即着手会前准备工作。万隆会议开幕后,由于与会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再加上西方国家的煽动和干扰,少数国家代表在发言中重提反共观点,甚至将矛头直指中国。对此,周恩来开门见山地表明“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接着深刻地论述了亚非国家间具有广泛的求同基础,并就此前各国代表在发言中提及的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问题、宗教信仰自由问题和颠覆活动问题进行了逐一回应,阐明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消除他们对中国的误解。他的发言赢得了会场热烈的掌声。在此后几天的会议中,周恩来竭力化解矛盾,使会议尽可能地表达出亚非人民反殖民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共同愿望。在巴厘岛的短暂休闲时间里,周总理和代表团两天内在驻地会见了多批外国领导人,千方百计用好在印尼的每一点时间和各国多打交道,为新中国争取更多一点的外交空间。

——摘编自杨慧《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力挽狂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干涉1955年万隆会议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对1955年万隆会议采取的措施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在对待亚非新兴国家问题上中国不同于美国的态度。
2023-11-1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联考(周口市项城市五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以史鉴今,砥砺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时与卡特签订《中美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该科技协定的签署以及随之建立的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标志着中美跨入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合作阶段。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和美国而言,科技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仅是单纯的科技交流需求。

——摘编自陈强,刘园珍《中美科技合作历程回顾、动机比较与分歧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美科技合作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1979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330名学生和访问学者,到1983年猛增至19000名。在美方的技术支援下,中国在该时期建设了一批重要的基础科研设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88年建成的北京正负离子对撞机。随游美国对中国技术转让规则的放松,美国公司开始向中国进行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大量美国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中国,例如IBM在1989年成立中国分支机构,在华设立了15个联合实验室、25个技术中心等

——摘编自陈强,刘园珍《中美科技合作历程回顾、动机比较与分歧分析》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中美科技合作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开始进入“以我为主,平等互利”阶段。中美科技合作也进入到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在2005年第26次中美合作会议上,美方宣布参与合作中方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并负责了一半探测器设备的建设。中美科研机构在纳米、核安全、防灾减灾、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给双方都带来了益处。

——摘编自石磊等《中美科技创新合作历程与展望》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美科技合作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一战战事不断扩大,北京政府并未因奉行“局外中立”而置身事外。1914年8月 15日,日本为独霸东亚,以英日同盟为借口,正式对德宣战,并出兵中国山东。早在开战之初,北京政府特意划定战区,以保护商民财产勿受伤害。但交战区的划定并未对日军有所约束,其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屡屡发生。面对日军侵犯中立的行为,山东地方政府屡次向中央呈报日军的不法侵扰,山东各界也发起东亚和平维持会,“就近视察日军,调查损失,以图保维治安,要求赔偿之实行”。经外交、司法两部商议,即由佥事王鸿年携精通法学得力人员前赴山东各地详细调查。同时,外交部又致电山东将军靳云鹏对于日军不法侵扰应“随时切实调查,搜罗证据,以为将来要求赔偿地步为要”。截至 1916年6月,山东各县将各项损失基本汇案登册,北京政府已决定以参加战后和会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主要办法。

——摘编自韩康康《巴黎和会时期北京政府索赔决策的转变:从参与到退出》

材料二   为国家博物馆藏《关于收回帝国主义国家在北京的兵营及其他建筑的布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战初期中国对山东问题的解决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布告呈现的主要时代信息,归纳其在新中国初期的共同作用。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11-1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对苏联的贸易管制政策可以追溯到苏俄革命时期……30年代美国承认苏联并给予最惠国待遇,美苏经济关系理应得到顺利发展。然而苏联在战争危机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谋求自保,使美国不愿意积极推动美苏经济关系的发展。美苏经济关系的“蜜月”实际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度过的。战后苏联把经济复兴资金的来源,寄托在战败国的战争赔偿和美国的经济复兴援助上。美国却完全堵死了向苏联继续提供租借物资援助和经济复兴贷款的大门,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战争赔偿乃至德国重建政策的方向。苏联在战后经济复兴问题上越得不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在德国战争赔偿问题上与美国的对立越深化。美苏双方都重新估价对方的战略意图,走向全面对抗。美国对苏贸易政策也逐渐从自由多边贸易向贸易管制方向转变。

——摘编自崔丕《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论纲》

材料二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过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封锁及武器的禁运……1949年美国国会出台了《美国1949年出口管制法》,这是美国采取对中国武器禁运政策的开始,也是西方国家对华禁运的滥觞。19491122日,美国又同英国、法国等一些国家举行秘密会议,成立了一个不公开的组织——“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战略性物资和技术,而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尤其严格……90年代中国开始与以色列接触寻求引进预警机等先进武器装备、寻求在无人机等领域进行合作等。美国大加阻拦并施加压力,迫使以色列有关公司中止与中国签署合同。在美国眼里“中国”与“军事”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任何东西,都可能与“军事”联系起来。这是美国封锁中国的一个生动写照。

——摘编自韩旭东《美国对华技术封锁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对苏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扼制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中国打破其封锁的主要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国交往的认识。
2024-01-02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在会见基辛格时说,“在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得“贫国与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经得住考验的不是霸权政治,不是集团政治,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

——摘编自罗昱《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材料二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西方列强不甘心将殖民利益拱手相让,不断打压发展中国家……因此,加强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既是亚非独立国家的迫切愿望,也是万隆会议召开的根本宗旨。

——摘编自余建华《万隆会议与中国亚非外交》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提出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对万隆会议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前,苏联已与东北根据地开展了地方性的经贸合作。1950年,随着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相关协定的签订,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到1959年,两国贸易总额增加到20.97亿美元,是1950年的6倍。中国向苏联提供苏联所急需的橡   胶、有色金属、羊毛、黄麻、大米、猪肉和烟草等原料和农副产品,以换取苏联的机器设备和   成套设备等。除此之外,中苏还以技术协定、人员交流等形式进行科技合作。为适应两国贸易   需要,中苏还决定发展并完善铁路运输路线,加强了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

——摘编自禹丹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研究》

材料二     2000~2019年中国同俄罗斯商品贸易示意图


——数据来源于张小女《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俄商品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商品贸易变化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主要史实
194919601951年第六届联大会议通过决议,延迟讨论中国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到1961年,历届联大,美国都阻止联合国讨论与解决中国代表权问题。
1961197126届联大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7219781972年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致信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声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将香港和澳门从名单中删除。
19791990中国逐步踏足之前没有或较少涉及的联合国问题领域,如国际维和、人权问题、金融稳定、缓解贫困等。
1991年至今中国已加入400多项联合国制定的国际多边条约,参与了联合国设立的绝大多数专门机构和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进入到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迟永《新中国70年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上表归纳了70年来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发展的五个阶段。从表中任选两个相邻的阶段,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简析两个阶段间中国外交的发展,并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列出两个阶段,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伊始……我党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处理好对外关系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发展经济的良机,使国家安全得以保障,经济建设实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险峻的国际环境中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并为其后摆脱任何大国的控制,独立自主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当时获得的国际影响与地位远远高于其经济实力。

——摘编自邵允振《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战略选择与经济建设探索的互动》

材料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简表(局部)

时间历史事件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提议,确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开始伟大的转折
1993 年 11 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由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五大支柱”共同构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1年12 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
2014年5 月习近平主席在亚信峰会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倡议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我国与广大亚洲、欧洲乃至部分非洲国家有机地联系起来。重现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繁荣

——摘编自宋林飞《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特征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方针及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概括我国改革开放进程。
2024-01-1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第一个外交战略。它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基于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和判断而确立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客观而言,它与新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产生了积极的实践效应,切实地维护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利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万才新《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的确立及其实践效应》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后,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准确把握,党中央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时代,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努力形成从点到面、从线到片的宏伟合作格局;发展“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拉近了中国周边的命运共同体;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不仅是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同时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和路线图。

——摘编自沈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与理念调整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战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因素。
2023-12-28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一化三改”、三线建设等阶段,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逐步建立起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黄群慧《新中国70年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

材料二:从工业化建设第一个时期的伟大成就中可以发现:(1)我国依据当时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变化,实施“一化三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2)我国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既发展沿海工业,也推进中西部的工业发展,工业化建设注重平衡工业布局。(3)我国重视工业发展中农业的基础地位,将农业现代化摆在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首位,工业化建设注重协调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摘编自徐坤《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材料三: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九十年》于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化三改”实施的有利条件及其所确立的经济制度。
(2)从史料证据关联历史结论的视角,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所说“伟大成就”之间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所彰显的“中国智慧”。
2024-03-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