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集大茶园、公司制、机器生产于一体,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英属印度等地茶业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手工制茶业,颠覆了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的主导地位。随着世界性茶叶市场的形成,产生了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国际茶叶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国际茶叶价格,这种茶叶贸易方式的根本变化,有人称之为“茶叶革命”。1896年开设的福州焙茶公司是近代中国设立的首个机器焙茶公司,其制出的茶获得好评,获利甚厚。当地官员对公司高度重视,亲自到场视察加以鼓励。福州尝试机器制茶的消息迅速传播,不少地方争先仿效。此后,汉口成为尝试制器制茶的后起中心,温州、祁门也占有重要地位。总之,晚清民国时期,机器制茶虽不无热闹,“但均系一隅试办,无裨大局”。

——摘编自陶德臣《近代中国机器制茶业的兴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的恢复和茶叶机械化事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国茶叶以大宗红、绿茶生产为主,红、绿茶加工机械是这一时期制茶机械研发的重点。20世纪末多槽式扁茶炒制机和长板式扁茶炒制机研制成功,使包括龙井茶在内95%以上扁形茶炒制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加工。乌龙茶是我国的特种茶类,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研发出人工环境温、湿度控制的做青设备。90年代我国台湾的乌龙茶加工成套机械传入大陆,开始建厂生产,使大陆乌龙茶加工实现了机械化。为适应茶叶产业化和集约化加工的发展需求,近几年茶机的研发重点转向了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

——摘编自权启爱《新中国茶叶机械的快速发展和茶机行业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机器制茶业兴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机器制茶业取得成就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后半期以后茶业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带来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前,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城市化进程缓慢。从 1904 年开始,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发东北,实施移民优惠垦荒政策,大规模移民进入东北,民国时期更是形成规模。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以及近代交通业、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港口的兴建,东北地区相继兴起一大批新城镇,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初其雏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对东北的开发和巨额资金投入,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城市迅速发展,但东北城市的发展是以经济的被掠夺为代价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在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东北地区的城市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 1941年,东北大都市有沈阳、哈尔滨、长春等16处,小都市172处,另外还有一些小城镇,共计 312 处城镇。

——摘编自荆葱兰、张恩强《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中的关内移民》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东北雄厚的基础,“一五”期间,国家建设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有1/3放在了东北。从投资额来看,东北占443%,接近一半。东北地区成为了共和国重点布局地区,也就是成为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龙头、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并走在了国家前列。

——摘编自姜妮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家前列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柏坡时期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决战的关键时期。面对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不可阻挡,国民党反动政府便打起“和谈”牌,毛泽东毅然选择将革命进行到底。在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使用了“现代化”这一概念。他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这点上,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了,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

——摘编自郭强《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对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及其当代启示》


围绕“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紧扣论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12-1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的工业革命是后来居上的代表。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纷纷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一些邦政府还兴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30年代,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德国工业革命起步。在巴伐利亚国王支持下,德国第一条铁路于1835年建成通车。从40年代起,汉诺威、普鲁士等邦国开始规划和建设铁路。1850年以后,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煤炭、生铁产量分别在1860年和19世纪70年代初超过了法国。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不变价格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指标的可比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订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相关统计情况如下:

表1   1949—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业总产值轻工业重工业
194914010337
1957784405379

表2   1981—198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业总产值轻工业重工业
1981517826632515
1984703034843546

备注:本表工业总产值数据不合村办工业,1984年如包括村办工业则为7606亿元。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编《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德国工业化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表1、表2中数据变化的原因。
2023-04-21更新 | 627次组卷 | 12卷引用:历史(河北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社会变革实际上就是指主要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革命,在广义上它统指“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技术变革则是指“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革命”,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不是“两次革命”,“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韩保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史》

材料二1981年汕头市的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到2003年下半年汕头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6.87万家,涉及农业、工业、商贸、房地产、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行业1/2009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9.6%;私营企业出口总额比2003,年增长2.4倍,占全市出口比重的42.9%。全市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8大优势产业集群,到2016年1月,现有民营经济单位16.9万家,占全市经济单位的97.7%。与此同时,拥有全国五分之四的玩具上市企业,现有“新三板”挂牌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非常活跃。

——摘编自杨玉民《改革开放40年汕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将“两种革命结合在一起的”的做法,并简析“两种革命”实施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81年以来汕头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表现,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政策的角度,分析“黄金时代”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农户一年的劳动成果,除了扣除补偿生产资料的消耗和交纳国家的农业税外,绝大部分用于全家人的生活消费,农户不仅不可能持续地扩大再生产,有时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1953年和1954年农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也随之下降。1955年,仅棉纱、棉布、卷烟,麻袋这四种产品的减少,就使全国工业增长速度降低4%。当时广大农村,高利贷者日益活跃,雇工剥削的现象逐年增长,租佃的农户不断增加,土地买卖日趋严重,新富农到处出现。如果让两极分化发展下去,广大贫下中农仍将逐步失去生产资料,走向贫困破产的深渊。1955年制定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再一次强调:“农业生产合作社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增长。”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工作,而实践上一般地说也能做到初级社比互助组增产,高级社比初级社增产,因而农民在合作化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就能够相应地增加收入,从而调动了他们参加合作化运动的积极性。

——摘编自王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7 . 家国命运

1925年,唐君远(19011992年)担任无锡丽新布厂厂长。面对日商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的垄断,他贷款订购先进纺织印染设备,使丽新成为旧中国纺织业中唯一能够独立纺纱、织布、印染的企业。他还以高薪引进外资纺织厂工程师和归国留学生主持生产技术管理。1934年,因受日商倾销棉纱的冲击,唐君远创办协新毛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获利颇丰。1937年无锡沦陷,日军胁迫唐君远与日方“合作”,唐君远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拒日军要求,致被拘捕关押半月,所办工厂也遭到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唐君远主持工厂全面复工,无奈通货膨胀加剧,市场凋敝,民不聊生,致销售受阻。解放前夕,唐君远坚持不撤资外迁,并和无锡工商界一起向解放军捐助粮食10万石,柴草15万担。1950年,他被推举为无锡市人民政府委员。唐君远积极恢复、发展生产,带头参加各项爱国活动,认购国家建设公债10亿元,抗美援朝时捐献飞机4架。1955年,唐君远率先申请上海协新厂公私合营,并带领上海毛纺织业全行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此后他出任上海市毛麻纺织工业公司副经理,发挥懂技术、善经营的特长,虚心和公方经理配合,工作积极主动。1959年,唐君远任全国政协委员,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三至六届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上海市政协第五至七届副主席等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唐君远鼓励其长子——香港实业家唐翔千在新疆建立国内第一家合资经营的毛纺织厂,1981年又办起上海市第一家沪港合资经营的上海联合毛纺织厂。

——摘编自朱邦华《唐君远先生传》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拟定唐君远传记的目录。
(2)撰写唐君远的传记,你认为可以参考哪些类型的史料?
2023-04-07更新 | 202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河北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8 .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苏联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2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 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强大助力。

——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

——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苏联模式的否定》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2)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予以说明。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开始,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缺乏的资源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大黄山煤矿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1958年自主建成投产。同时,汾西矿务局对南关煤矿紫金沟煤矿中央井进行了技术改造,完成了两渡煤矿张家峪斜井、河溪沟竖井和崔家沟井的建设任务,为战略西进构建了稳固的大后方,也服务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摘编自《新中国重要文献》

材料二   19637月,苏联与蒙古签订针对中国的关于加强蒙古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并向中蒙边境派驻重兵。次年,美国驱逐舰在北部湾与越南海军发生激战。当时,我国14个大城市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1965年中央开始着手实施三线建设。对一、二线经济建设采取“停”、“缩”、“搬”、“分”、“帮”等项措施。搬迁至三线地区的项目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原则,国防尖端项目的建设实行“山、散、洞”原则,以此开展三线建设。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

材料三   1983年贾增文儿子结婚时已经改革开放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打破了“大锅饭”时期的慵懒散,分田到户的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致富的热情。在城市,“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市浦东新区不断发展创新。

——摘编自《改革开放之新天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煤矿业政策的新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工厂迁徙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所采取的措施。指出中国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开放的标志。
2024-04-1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A)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石家庄只是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随着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通车,石家庄市成为交通枢纽并迅速发展。石家庄位于广阔的华北平原,是重要的产棉区。1922年,大生纱厂在石家庄建成并投产,1926年拥有织布机300架,工人3300余名。棉纺织业的发展,使城市的规模扩大,到30年代,全市商户约2300余家,全市人口达63156人,石家庄逐渐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社会经济中心。之后由于连年战乱,石家庄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一五”期间,国家调整工业布局。国家在石家庄投资兴建由四个棉纺织厂和一个印染厂组成的纺织印染联合基地,使石家庄经济产生了跨越式发展,城市地域极速扩张。其中,棉一厂地选址涉及石家庄市郊的四个村,共征用土地561.67亩。随着石家庄城区的扩展与棉纺织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定居,建成了成片的生活服务区,纺织招待所、纺织医院、纺织职工大学建立起来,纺织职工居民区逐渐演变成为石家庄市人口稠密、设施完善、繁华热闹的城市中心地区。

——摘编自吴茵《棉纺织业与城市化进程:1921—1990年——以石家庄市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石家庄城市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期间石家庄棉纺织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