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到1957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仍高达63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比仅为364%,而且其中将近3/4是轻纺工业产品。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一五”期间其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始终处于916%以上。据统计,1950年,私营企业承担的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335%,之后随着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国营企业逐渐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退出,到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由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敌对、孤立甚至封锁禁运政策,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8~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 “三年来,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各界人民组织起来办全国选举工作的条件已经成熟。”毛泽东在此阐释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行的背景
B.社会主义宪法颁布的条件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理由
D.社会主义改造实施的原因
2021-06-10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华北制药厂于1953年6月在石家庄市开始筹建,1958年6月建成投产,是化学工业部直属大型国营企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项目,由苏联援建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民主德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两部分组成。华北制药厂建成投产的历史背景是(       
A.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B.城镇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
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开展D.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扩大
2023-12-0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大数据联考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地质工作人员不满200人。1955年,根据国家地质、重工业、石油工业、煤炭工业四个部门的统计,仅工程师就已经增加到497人,高等学校毕业的技术员已有3440人。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政府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D.西方对华经济封锁被打破
2023-06-26更新 | 256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部分高中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主因素。民主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关于民主思想的论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贵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名论,荀子有“君舟民水”的生动比喻,明末清初诸大儒更为激越地表达了“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理念。先哲们的这些思想,为梁启超等近代民权与民主先驱者们提供了思想资源,“天下为公”观念更成为孙中山终身奉行的理念。

——摘编自胡发贵《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中国古代民主观念的滥觞》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使民主发展的政治制度保障和社会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共同丰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

——摘编自国务院《中国的民主》白皮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及其实践意义。
2022-01-12更新 | 28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开始,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陆续开展起来。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等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绝对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科学文化体制等也相应地基本形成了,以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为特点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也得以须布实施。中国共产党比较顺利和创造性地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避免了大的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使中国能够形成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有效团结,这为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为现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接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摘编自高长武《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材料二20201112,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参观了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一一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主题展。在这次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经过30年发展,浦东已经从过去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变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证明,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社论《浦东开启新的引领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国家在上海浦东设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背景。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开始,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缺乏的资源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大黄山煤矿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1958年自主建成投产。同时,汾西矿务局对南关煤矿紫金沟煤矿中央井进行了技术改造,完成了两渡煤矿张家峪斜井、河溪沟竖井和崔家沟井的建设任务,为战略西进构建了稳固的大后方,也服务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摘编自《新中国重要文献》

材料二   19637月,苏联与蒙古签订针对中国的关于加强蒙古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并向中蒙边境派驻重兵。次年,美国驱逐舰在北部湾与越南海军发生激战。当时,我国14个大城市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1965年中央开始着手实施三线建设。对一、二线经济建设采取“停”、“缩”、“搬”、“分”、“帮”等项措施。搬迁至三线地区的项目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原则,国防尖端项目的建设实行“山、散、洞”原则,以此开展三线建设。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

材料三   1983年贾增文儿子结婚时已经改革开放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打破了“大锅饭”时期的慵懒散,分田到户的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致富的热情。在城市,“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市浦东新区不断发展创新。

——摘编自《改革开放之新天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煤矿业政策的新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工厂迁徙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所采取的措施。指出中国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开放的标志。
2024-04-1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A)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前,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城市化进程缓慢。从 1904 年开始,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发东北,实施移民优惠垦荒政策,大规模移民进入东北,民国时期更是形成规模。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以及近代交通业、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港口的兴建,东北地区相继兴起一大批新城镇,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初其雏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对东北的开发和巨额资金投入,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城市迅速发展,但东北城市的发展是以经济的被掠夺为代价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在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东北地区的城市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 1941年,东北大都市有沈阳、哈尔滨、长春等16处,小都市172处,另外还有一些小城镇,共计 312 处城镇。

——摘编自荆葱兰、张恩强《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中的关内移民》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东北雄厚的基础,“一五”期间,国家建设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有1/3放在了东北。从投资额来看,东北占443%,接近一半。东北地区成为了共和国重点布局地区,也就是成为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龙头、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并走在了国家前列。

——摘编自姜妮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家前列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是新中国对高等学校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便对旧中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定性,强调旧教育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产物”。与此相对,新中国的教育必然是“反映新的政治经济,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当时,《人民日报》社评认为,旧高校在地区分布、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对全国高校院系进行调整已经迫在眉睫。为此,从1950年开始,中共首先对文化教育界进行了思想改造运动,从思想上扫清了障碍。

——李琦《建国初期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述评》

材料二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图中所示历史现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社会变革实际上就是指主要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革命,在广义上它统指“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技术变革则是指“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革命”,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不是“两次革命”,“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韩保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史》

材料二1981年汕头市的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到2003年下半年汕头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6.87万家,涉及农业、工业、商贸、房地产、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行业1/2009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9.6%;私营企业出口总额比2003,年增长2.4倍,占全市出口比重的42.9%。全市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8大优势产业集群,到2016年1月,现有民营经济单位16.9万家,占全市经济单位的97.7%。与此同时,拥有全国五分之四的玩具上市企业,现有“新三板”挂牌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非常活跃。

——摘编自杨玉民《改革开放40年汕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将“两种革命结合在一起的”的做法,并简析“两种革命”实施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81年以来汕头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表现,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政策的角度,分析“黄金时代”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