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1953年1月,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宣布“一五”计划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务:搞好高等和中等技术院校的调整和管理,为经济建设培养必要的人才;促进中学发展,保证高等院校学生的质量和数量。这一任务
A.满足了经济恢复的人才需求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有利于国家工业战略的实施
D.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
2 . 下列有关表述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放在首位
C.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D.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 . 1954年福建召开全省侨汇(海外华侨华人汇回国内赡养家眷等款项的简称)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鼓励侨汇业“以私人名义,延用原牌号,分散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一政策
A.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否定
C.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
D.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三   



材料四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农业发展纲要。

——《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一五”计划对中国工业发展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3—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
(4)材料四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何在?

2019-05-2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项目时间粮食棉花原油
1952年1.63亿吨130.4万吨135万吨6.6亿吨44万吨
1956年1.92亿吨144.5万吨447万吨11.0亿吨116万吨

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民间手工业比前代有所发展。……宋代取消了束缚商业发展的政策,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宋代大部分行业的手工业者都是亦工亦商,手工业的经营者就是商人,手工作坊和工场就是商店,以印书手工业为例,书店兼有编辑、印刷、书店的性质,以卖书为主要任务,……同时,官营手工业在整个社会手工业中的比例不断下降,为民间手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宋代民间手工业高度发展原因探析》等

材料二   1899年,这本书(《美国十大富豪传》)荣德生读好久,他从中知道实业使他们致富,实业使国家强大。……两兄弟一合计,决定把钱庄资金转移到实业上面来。

由于交战国国内实行战时经济,面粉萎缩,需求量增大,……两兄弟于是抓紧时机,不断拓展企业规模,连年增设新厂。1913、1914、1915年福新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先后筹建。

——摘自中华网

材料三   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为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自《195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促进宋代民间手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企业壮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点及影响。

2019-05-1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凤鸣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王兆成等《历史学家茶座》

材料三   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

类型1952年1956年
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9.1%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不足1%
个体经济71.8%7.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促使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9-05-1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凤鸣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现代经济的转变。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因素。
2019-05-1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面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41.53.2430.720.6
结束年54.517.127.20.041.16

该表反映了我国
A.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基本建立
B.逐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C.彻底消除了私有制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0 .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经济政策的调整,以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了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则比较稀少的现状。

——摘编自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并概述其重要作用。

材料二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复兴之路》解说词


(2)材料二中“社会变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材料三   水果历来是属于温饱之外的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果已逐渐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以西瓜为例,在1982年居民还为买瓜走远路,排长队,而到1985年西瓜市场放开后,西瓜上市量大,质量好,购买方便。到90年代初期,北京人均消费水果47公斤,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美国的蛇果、墨西哥的青柚、印度尼西亚的毛丹、新西兰的杨桃、韩国的丰水梨、日本的水晶梨、智利的红提子……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50多种水果摆满商厦柜台。

——摘编自张太原《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出北京居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