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下表为中国建国初期部分行业的产量情况表,表格反映的情况主要得益于(       
项目原煤机床棉布
1957年产量535万吨1.31亿吨193亿度2.8万台50.6亿尺
与1952年相比增长近3倍增长98.596%增长164.4%增长7倍增长32.96%
A.土地改革的完成B.一五计划的推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展
2023-09-0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下表为1953—1957年全国物价指数表(以1952年物价指数为100),表格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     
时间全国批发物价指数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全国农产品采购价格指数
195398.7103.2110.1
195499.1105.5113.3
195599.7106.3113.2
195699.2106.3116.6
1957100.1108.6122.4

A.农民收入有所增加B.已打破西方的贸易封锁
C.国家工业发展减缓D.生活消费物资相对缺乏
2023-05-2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建国以来中共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关键词(节选)

时间关键词
1949-1956土地改革法、征收公粮、互助组、农业合作化
1958-1976以粮为纲、人民公社、农村纠“左”、调整、农业学大寨、发展农村副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78-1986包产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
2004-2021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表格中选取一个阶段,并概述与评价所选取阶段的农业政策。(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取的阶段,对所选取阶段的农业政策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逻辑严谨。)
2022-03-09更新 | 185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下表所示。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据表格可知
工人劳动农民转业军人个体劳动者
及一般市民
学生资本家
上海35.5212.952.6918.7516.085.94
天津39.1314.273.2712.2919.443.70
陕西26.2627.998.328.6722.950.52
新疆16.1625.4723.1918.1819.050.23

A.我国的工业化落后局面彻底改变B.西部地区的三大改造不彻底
C.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非常迅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我国“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时期化学肥料国内生产和进口情况。表格数据说明
A.“大跃进”推动了农业的迅速发展B.我国化学肥料生产速度最快
C.工业体系建设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D.农业已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
2021-07-1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通过政治制度的建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回答相关问题。
(1)英国和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试比较分析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英国美国
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总统
政府首脑首相
议会作用


(2)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为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我国出现“有史以来前所未有之变局”。“变局”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政治制度的建设,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主要有哪些成就?
(4)将下表补充完整。

年代宪法文件性质或影响
1949年《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推进了新时期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2020-03-1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表为1949年、1957年全国城市分布简表。由表格信息可知,建国初
时 间东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
1949年69个50.7%54个39.7%13个9.6%
1957年73个41.5%73个41.5%30个17%

A.城市地域分布趋向合理B.城乡差距在逐步拉大
C.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D.城市化水平世界领先
8 . 下表是福建省诏安县1953~1970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此表格信息整体上反映了
A.国家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B.国家政策对工农业的影响
C.工农业发展比例日趋平衡D.“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2020-10-1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砀山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观察下表,导致表格中经济成分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比重
年份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
1952年19.1%1.5%0.7%6.9%71.8%
1956年32.2%53.49%7.3%07.1%

A.土地改革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承包责任制
2019-09-2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四 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中国现代化之路”划分为三种模式,并制作了下表。
“中国现代化之路”大事年表
阶段
时间
事件
现代化模式
第一阶段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西方资本主义
现代化模式
1895—1898年
维新运动
1911—1912年
辛亥革命
1915—1919年
新文化运动(前期)
第二阶段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第三阶段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表格中二、三阶段所对应的现代化模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