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953—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80.92亿元上升到104.5亿元。其中与苏联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由47.83亿元上升到51.86亿元。这一情况(     
A.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B.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标志着西方封锁中国的失败D.得益于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2022-10-1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记》

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的初控》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这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回答
(1)材料一分别反映了西周哪两种制度,其作用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比较雅典公民大会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新中国成立至今,民主政治建设风雨走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2022-10-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1956年创作的《布谷鸟叫了》,该作品反映了当时我国(     
A.妇女基本实现经济独立B.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一定变化
C.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热潮D.农村走上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4 . 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入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B.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
C.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D.轻工业发展不符合人民需求
2022-03-24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56年4月,中共中央指出,“小商店的形式,是我国商业中一种特别发达的形式”,并正式决定凡经营日用杂货、食品杂货……饮食业的商店,不合并集中。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B.生产关系变革具有务实性
C.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确立D.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粮食产量持续提高。1953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66.83百万吨;1954年为169.52百万吨;1955年为183.94百万吨;1956年为192.75百万吨;1957年为195.05百万吨。在此期间我国粮食产量持续提高主要得益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C.中国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 . 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2022-03-09更新 | 186次组卷 | 29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D.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022-02-10更新 | 298次组卷 | 38卷引用:2014-2015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6年,孙中山在为同盟会制定的革命方略中对于议会政治作了具体的设计:“凡为国民皆平等,皆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此外,孙中山还提出了“五权宪法”以作为议会政治的补充。在“五权宪法”中,孙中山主张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再加上监察权和考试权,而监察权本为议会之权,孙中山将其分立出来,其目的在于避免议会专制,以实现行政独立。

——摘编自潘景林《晚清议会政治思潮的进步意义及局限性》

材料二   西方国家议会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各有一些特有的东西。在国家政权体系中,西方国家议会是法定的立法机关,独立行使国家立法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是国家政权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与政党的关系上,西方国家的议会是各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必经途径,是各政党争权夺利的场所;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机关,是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的法定渠道。在组织运行上,西方国家议会贯彻以权力分立为基础的均衡制约原则;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则实行以权力统一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摘编自李秋生《正确认识西方国家议会的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议会政治方案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西方议会制度的新发展有何意义。
2022-01-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1
10 . 1954年,陈云在向中央汇报一五计划编制情况时说,“轻工业的增产,主要还不是增加投资的问题,而是农业原料的问题。在这些原料不能大量增产以前,增加轻工业的投资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这一看法旨在强调
A.农业落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果有限
C.我国已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D.农轻重的比例问题凾待解决
2021-12-30更新 | 279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