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下图所示为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使用频率的变化情况。1949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报道中上述词汇使用频率的变化说明(     
A.外交原则随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B.社会制度影响媒体报道
C.中国外交服务于内政的特征更加明显D.战后两极格局发生变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内国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正向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转变。中国为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论十大关系》不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方针。“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这就是毛泽东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又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没有积极地对外开放,使整个社会处于半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在试办经济特区,逐步开放沿海城市和沿江、沿边贸易的同时,积极开辟贸易区域,先后办起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多种形式的贸易区域……截至目前,我国的贸易伙伴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联和东欧等少数国家,扩展到包括美、欧、日在内的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商品流通方面,国家计委负责平衡、分配的物资,1979年以前为256种,1985年减少到20多种,199219种,19985种,目前全部放开。

——摘编自段凤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大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中国面临的国内外“重大变化”,并概括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大“社会变迁”。
2021-11-2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国家出现以来,中国历代都制定不同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

记述出处
史料1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征匈奴四十馀,匈奴远遁,日以削弱。宁欣《古代历史史料汇编》
史料2太宗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司马光《资治通鉴》192
史料3(太祖)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4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随者,……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二   国学大师钱穆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述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并援引材料中史料信息加以说明。
(2)结合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历程,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4 . 政治既包括典章制度,政权更替、治乱兴衰、也包括民族认同等各个方面。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主要措施和元朝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的措施。

材料三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3)诗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   (二)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做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

(三)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劳动人民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觉悟空前成熟的日子。庆祝全解放区和全国工人阶级的团结!庆祝全解放区和全国农民的土地改革工作的胜利和开展!庆祝全国青年和全国知识分子争自由运动的前进!

(四)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1948430日)


(4)1948年的“五一”劳动节11号,被称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声号角。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年中共为建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
(5)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构成建国初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
2021-05-2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现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因素。
6 . 1963年,中央高级党校派工作人员到外地出差时携带通用粮票20斤,要带专门的介绍信,并要求各地军警查验时放行。这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7 .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2018-01-11更新 | 1315次组卷 | 4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私合营。这两个阶段(  )
A.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共同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
C.发展目标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
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111]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l一1911

300

5600

31

510

191一1919

600

13000

75

1625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71.8%7.1%
(3)读材料三,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
10 . 下面是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统计表。它突出反映了
类别政府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
人数(人)964853241313442
比例(%)5.113.412.294.5530.1113.647.397.392.2723.86

A.第一届人大代表来源高度集中B.文化落后的农民阶级无法担任代表
C.国家政权中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D.人大代表选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