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6 道试题

1 . 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1956年,瑞蚨祥公司向毛泽东主席呈写了《瑞蚨祥公司生产情况报告》,毛主席指示:“历史名字要保存,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

1985年瑞蚨祥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老字号焕发新生机;济南瑞蚨祥绸布店1988年完成销售480万元,实现利税46万元。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

(2)材料二中青岛瑞蚨祥生产经营销售额1912年后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扼要指出其成因。

(3)材料三反映了瑞蚨祥历经的两次重要发展的机遇,分别指出机遇出现的原因。

(4)从瑞蚨祥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1840-1919)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分析民国初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并分析资本主义发展原因。
(3)依据材料四,概述建国后我国工业中经济成分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
2016-11-18更新 | 3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陕西省勉县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史料记载1845年后“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用和平方法去达共产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假如要一百年,这一百年中宛转呻吟的无产阶级,我们对之如何处置……任其为三分之一资本家所鱼肉,其何能忍?”

——《新民学会资料》(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寻求民主的过程中,扩大民众政治参与的起点只能通过组织型参与形式,而非个人型参与形式。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了中国政治参与的特点,领导、发动各阶层成立相应的各种组织,并帮助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成立进步的民主党派。

——王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毛泽东关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近代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有了怎样新的认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通过哪些制度来实现的?你如何认识这种“特殊的民主”?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

材料三 1978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分比较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开始,改革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52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到1956年又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又发生了什么变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该目标何时基本建立?
2016-11-18更新 | 4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吉林省油田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二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四   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金、劳力、原材料和能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1吨标准燃料所产生的GDP比较,我国为395.8美元,美国为2172.8美元,日本为5747.8美元,德国为4351.5美元,印度为1430美元,世界平均为2167美元。消耗同样的能源所创造的产值,我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数,单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研究表明,如果再不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所抵消。

材料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宣传画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上的什么实践活动?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