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前,列宁以建立巴黎公社类型的人民自治、直接民主的国家形式为最终目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设计上列宁吸收马克思和恩格斯民主制的思想,考虑到苏维埃俄国历史传统,最终构建了新型的民主制度即苏维埃制度。考虑到苏俄的民族成分和地理分布情况,又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形式作为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国内战争爆发以后,列宁试图构建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表示:“当前极重要的任务是规定党的机关和苏维埃机关之间的正确分工,明确地划清两者在权利和职责方面的界限”。

——摘编自周强《列宁对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材料二   人民代表会议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已酝酿成型,如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市民临时政府,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国内条件限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伴随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不断推进,经过三年过渡时期的励精图治,新中国各领域已步入正轨,广大人民群众经过民主建政、群众运动、政治参与的训练,政治觉悟、民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升,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运而生。

——摘编自赫一峰《统一战线与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依据,并说明其理论思考不断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利条件,并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苏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启示。
2021-07-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1929年,电力工业由一个不那么重要的部门,上升为美国第二个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电力生产从六十亿千瓦小时提高到一千一百七十亿千瓦小时;提资额增至近一百二十亿美元;总收入近二十亿美元。三十年代增长较慢,但在1940年,电力生产已近一千八百亿千瓦小时;投资额一百五十五亿美元;总收入近三十亿美元。1912年,只有百分之十六的美国家庭使用电力,到1940年,使用电力的家庭已近百分之七十九。而且,涡轮发电机、电动机、电器以及电气装置的制造,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为头等重要的工业。19191929年是该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产值由九亿九千七百九十六万八千美元增至二十三亿零九十一万六千美元。1939年该工业产值为十七亿三千万美元。

——摘编自阿瑟·林克《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二   为适应工业发展特别是新工业地区建设的需要,必须努力的发展电力工业,建设新的电站和改建原有的电站。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将以建设火力电站为主,同时利用已有的资源条件,进行水利电站的建设工作,并大力地进行水力资源的勘测工作,为今后积极地开展水电建设准备工作。五年内,电力工业限额以上的建设单位共107个,其中电站92个,输电工程和相应的变电工程15个。在92个电站中,属于苏联帮助设计的有24个。五年内,对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和拉萨地区的水力资源的利用,将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一九五七年全国发电总量将达到159亿度,比一九五二年增长119%。其中:中央国营占87.72%,公用事业和居民用电增长79%。电站的建设和电力网的形成,将在主要的经济区域内初步地奠定动力基地,逐步地使各该地区的工业得到安全的、廉价的、充分的电力供应,为今后国家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准备动力条件。

——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状况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电力工业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1-06-18更新 | 224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丙卷地区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B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开始向清政府提出筑路要求。多数官员认为修铁路将惊动山川之神招致早潦之灾,故修铁路“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成为清政府朝野上下的共识。1872年英商在天津租界内建了一条铁路,试车当日“观者甚多”“观者皆称美”,大家“欣喜而散”。19世纪70年代,在华传教士和一般西人所办的刊物中,频频出现详尽介绍铁路工程及样式的文章,使铁路渐成热门话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修建铁路视为救国利器。自1897年到1903年,清政府通过抵押路权等方式向西方列强借债4.59亿元用于修筑铁路,并鼓励华商投资筑路。

——摘编自李书领《试论晚清时期国人的铁路文化观》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发展铁路事业。20世纪50年代初,铁路部门在各级党委和政治部的领导下,通过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铁路建设中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铁路建设中融入思想教育工作,要求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设铁路”精神。同时,党中央果断地调动人民军队,集中最精干的力量开拓建设铁路。规划于清末的成渝铁路,1950年正式开工后只用两年就全线贯通。新中国废除了旧中国铁路分散管理的体制,实行国家统一管理的新体制,有利于统一调配、保证重点。

——摘编自姜尧《中国共产党与建国初的铁路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对修筑铁路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铁路建设的经验。
2021-09-02更新 | 279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1923年沈阳近代民族工业代表工厂(部分)


——摘编自据胡艳宁《沈阳近代民族工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研究》

材料二   在1949到1958年的城市发展中,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有24个安排在辽宁,其中沈阳7个,抚顺8个,阜新4个。因配合重点工业项目布局,沈阳城市的改造和建设成就显著,7个重大项目的落户,充实了业已形成的板块结构,进一步建设了铁西工业区、沈海工业区、北陵工业区,使其完善和充实,进而形成国内著名的工业区。

——胡艳宁《沈阳近代民族工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沈阳民族业发展的特点及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辽宁工业建设的意义。
2021-05-0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辽南协作校)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秦汉时期,辽宁的抚顺鞍山等地就开始出现采煤和冶铁业。辽金元时期,冶铁、纺织、陶业及盐业也日渐兴盛,并出现了采金业。到了明末清初,纺织、食品加工等手工作坊在一些地区出现,此后又不断发展,铁匠炉、木匠铺、皮庄、成衣制作、铜器加工、金银首饰等加工业也普遍建立。其中,辽东地区的蚕丝业和本溪湖的炼铁业在辽宁的影响很大。

——摘编自高峰等(历史,永远铭记创业的辉煌一一五时期辽宁重点工程建设始末》

材料二  从1949年到1952年,国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对辽宁工业共投资99948万元,其中对重工业投资8.7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86.93%1952年,辽宁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1.9亿元上升到1952年的45.25亿元,钢铁、煤炭、机械、电力等重工业基本恢复,并进入了工业基地的初创时期。195311日,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辽宁作为一五时期全国的重点建设地区,开始了以原材料和重型机械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基地建设。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基之战156个重点工业项目,被安排在辽宁的有24项,辽宁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一五时期的努力发展生产,辽宁重工业基地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以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机械、石化等行业为主体的重工业体系。

——摘编自方帆《建国初期辽宁工业基地的建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辽宁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1-06-03更新 | 233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国营企业建立了职工福利制度。一般而言,由企业拨款设立工人食堂、澡堂、理发室、托儿所、小学校、医院等生活福利设施和俱乐部、图书馆等文化福利设施。一切都伸手向国家要成为在干部职工中普遍存在的福利观念。

1956年,随着第二次全国性工资制度改革的展开,按劳分配成为职工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绝大多数国营企业职工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1957年,各省市依据中央指示意见,依靠群众讨论,合理的保留,不合理的改进,对国营企业的职工福利制度进行整顿。在整顿过程中,要求提高职工宿舍房租标准,逐步取消企业房租补贴,有条件的地区企业职工宿舍应交当地房地产部门统一管理;减少托儿所和幼儿园不必要的保育工作人员,逐渐取消国家补助,缩减企业行政补贴,让家长增加一些费用。整顿工作很快见到了成效。

——据黄岑玥《20世纪50年代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制度的调整与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7年对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制度的整顿工作取得成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7年对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制度进行整顿的意义。
2021-05-22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天府名校2021届高三5月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年,清廷在东北正式实行招商开矿政策,在金州、海城、宽甸、盖平等地出现商办矿业数十处。18987月,清廷任命贵泽办理奉天省(今辽宁省)矿务,开展矿产调查,设立矿务分局多处,发布告示,鼓励商人办矿。20世纪初,奉天省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商办矿业。

1909年,奉天省已有商办金矿9处,铅矿1处,石棉矿1处,铁矿2处,铜矿1处,煤矿59处。此外,俄、日等国也在东北地区投资建立了一批矿业公司,在本溪、抚顺、扎赉诺尔等重要矿区掠采矿产。

——摘编自衣保中、林莎《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在辽宁省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0年,苏联援建的50个重点项目中有1/3建在辽宁。1952年,中央对辽宁基建投资7.8亿元,约占全东北基建投资的70%,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16.3%,投资额和比重均大大超出其他地区。……"一五"期间,国家对鞍钢的改扩建共投资15.5亿元,占同期钢铁工业实际完成基建投资总额的52%。5年内鞍钢新增炼铁能力127万吨、炼钢能力184万吨、轧钢能力131万吨,分别占同期全国钢铁工业新增生产能力的37.5%、65.3%、82.5%。1955年,鞍钢生产的钢材供应了全国2000多个生产和基本建设单位的需要。此外,中央还对抚顺、阜新的煤矿工业,本溪的钢铁工业,沈阳的机器制造工业进行了改造和扩建。

——摘编自傅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对东北工业基地的经略与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辽宁地区工矿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地区工矿业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2年辛亥革命后到1931年九ー八事变,是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东北出现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据20世纪20年代末的统计,东北大豆的商品率为80%~83%,小麦为79%,高粱为40%~42%、玉米为35~36%、谷子为20~22%。总之当时东北地区成为世界性商品粮生产基地。民国时期,东北设厂开矿的热潮经久不衰,除了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和轻纺工业外,在火柴,酿酒、食品等多个部门中都取得显著的发展。1913,奉天总商会提倡各商号集股设立了奉天商业银行;1915年又设立商办奉天殖民银行;1917,益发合与人合办益通商业银行

——摘编自衣保中、林莎《论民国时期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材料二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东北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对东北进行了大量投资,将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中的58项安排在东北地区,工业建设投资达80亿元。那么,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何重点投资东北重工业基地呢?新中国成立伊始,处于十分险恶的国际大环境中,但是东北的地缘环境对我国十分有利。1957年年底,东北地区的58项工程全部建设和部分建成授产,它们都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骨干,因此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摘编自王玉芹《建国初期东北重工业发展状况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至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发展重工业的有利条件并分析东北重工业发展的历史作用。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人民司法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人民司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有系统地逐步地建立和健全起来。遵照这一指示,各地加强了人民司法工作建设,划清了新旧法律的原则界限,明确了人民司法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镇压反动派、保护人民。为加强人民司法工作,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坚强干部作为骨干,并教育他们重视司法工作,帮助他们提高政策水平。此外,司法工作也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司法经费由国库开支;所有司法罚款、没收财产等收入均统一缴归国库,从而保证了司法工作的正常进行。新中国的司法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李秀忠《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法制建设的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司法建设的原因。
2021-07-1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强调: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他还认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他指出: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材料二     1956年,合作社制度刚刚在农村普及,四川省江津县和浙江省永嘉县就开始试行包产到户。……由于当时还不具备这一务实的思想生存的客观条件,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中央和地方一大批干部因此被带上变相单干”“复辟资本主义等政治帽子,受到错误处理。……198084月,邓小平明确同意姚依林从减轻国家负担的角度支持落后地区农民包产到户、发展生产。到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了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对这一过程,邓小平回忆说: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是就全国范围讲的。

——摘编自《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
2021-05-1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