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5 道试题
1 . 国情不同决定了各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他们不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他们“自强”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固然失望,可是从当日时间与环境看来,已不足为奇。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使中国工业化。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异同。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年,为了解决粮食收购困难,保证国家掌握物资资源进而加快工业化,国家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也就是说以政府定价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对城市人口实行计划供应。这一政策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大幅度增长,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降低征购指标。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随着生产和市场供给的改善,继续减少统购的品种和范围,到年底,统购品种从1980年的183种减少38种,实行了32年的统购统销开始瓦解。198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家取消指令性粮食生产和销售计划,农产品由市场定价,统购统销政策真正取消了。

——摘编自王瑞芳《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与中国农村改革的深化》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原因和条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1978年后统购统销政策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2022-09-1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商业城镇几乎都和奴隶贸易相关。利物浦是奴隶贸易中心,利物浦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振兴了棉都曼彻斯特。工业化时期,殖民地是英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英国向殖民地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0%,英国的出口以工业品为主,英国产的棉纺织品67%出口到殖民地,纺织业是决定英国经济的“台柱”。殖民地对西方国家有“社会安全阀”的功用,工业化期间,欧美农村人口移往城市,城市人口过剩危及社会稳定,几千万过剩人口移居殖民地,减轻了西方国家人口压力,提高了国内工资和就业率。

——摘编自葛正鹏主编《西方经济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抵制外货,设厂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并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现了两次投资工业的热潮。······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唯初步发展时期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才见露头。

——360百科

材料三   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殖民对于英国工业发展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末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作简要评价。
4 . 中国的现代化经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1949年以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工作,一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蓝图指导之下进行的。……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在独辟现代化道路这一点上,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类似。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三   美国罗斯幅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角度,概括指出毛泽东对推进中国现代化蓝图做了哪些有益探索?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旧问题”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
2021-09-1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炎(晋武帝,265年建立西晋,280年统一全国,290年病逝)对人口增殖,颇为重视。女子年十七,父母不给出嫁,由官吏代择配偶。一家有五个女儿(奖励养女儿,因为民间保存战国以来生女不育的恶俗),得免役。又发遣邺城官奴蜱屯田,代田兵(兵士种田)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让奴婢配成夫妇。当时户口的确很快发展起来,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户有2459840,口有16163863(其中包括复业的流亡户口)。三国以来,还是最高的记录。

——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上)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全面展开以后,国家于195310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由于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1953年城镇人口达7826万,比1949年增加2061万人,致使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增加生产和提高商品率的能力有限,小农余粮户又有待价惜售心理,加之东北等产粮地区受灾,造成1953年国家粮食收购量减少。当时是收购的少,完不成计划;销售的多,大幅度突破计划,情况十分严重,不少地方开始出现混乱。特别是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粮食形势一吃紧,私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斗争十分尖锐,大批粮贩子活动于城乡之间。

当时主持财经工作的陈云指出:粮食紊乱时间要提早到来,范围也要扩大,从乡村一直到大城市。其结果是物价必然波动起来并使国家建设受到影响,使人心不安。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司马炎对人口增殖重视的原因及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在当时的成效。
(3)在今天来考量历史上的这两大政策,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何借鉴?
2021-08-2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16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民生幸福的伟大梦想,几代中国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但1921年以后,张謇的企业发展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材料二   三大改造期间,曾有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

材料三   党的十四大,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史上的地位不亚于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以此为标志,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不再限于经营权的调整,而是深入到产权制度层面,它的主流是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司制度建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一战后以张謇所办企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快速衰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
(3)党的十四大召开于哪一年?材料三中为什么说它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史上的地位不亚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2022-03-20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走向民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雅典政治运作中,一个公民是一个士兵、一个法官并且还是政府会议中的一分子,他所有的公共职务要亲自去做。伯里克利说:“当优先推举某人去担任公共职务的时候推举他的原因不是由于他是特定阶级的成员,而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真实才能。只要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没有人会由于贫穷在政治上ー文不名。”雅典还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是5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每天更换,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

——摘编自张港张文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

材料三: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摘自《邓小平文选》


(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认识。
2021-11-0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芦台一中等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杼轴、纂组都为纺织的意思)。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矣。”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雍正)实录》


(1)材料一中体现的经济现象是什么?基于这种经济现象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中雍正帝的观点。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A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A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A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

A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A1932年,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货币制度改革。

A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A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2)依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四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工业比重图



(3)依据图1,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局限。与图1相比,图2发生了哪些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2021-09-1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2018年9月,总书记习近平在视察辽宁时强调,国有企业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不可替代,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依靠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81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鞍山钢铁公司。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修复破坏严重的工厂,恢复生产。公司发挥技术人员(包括遗留的日本技术人员)的特长,成立专家组,起草修复鞍钢计划方案。鞍山市发动了全市人民献器材活动,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献交器材112321万件。1950年,国家继续从全国调集设备和干部支援鞍钢.同时与苏联签订《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协议书》。到1952年鞍钢的设备全部恢复生产。……新世纪以来,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鞍钢将全力以赴争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摘编自《鞍钢的诞生及发展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鞍钢迅速恢复全面生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世纪鞍钢争创佳绩的历史条件。
2021-03-10更新 | 19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地区五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仿真训练历史试题
10 .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

——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实施了什么政治制度?并分析此制度的实施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的“仿制品”指的是什么政府?这种“仿制品”在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进行了那些政治探索?
(4)请概括说明材料一、二、三反映的三种政治模式本质上的不同?
2021-08-2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