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地形成了民族国家,这对于国家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世纪的欧洲它是非常分散的。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是分裂的。可是民族国家形成之后,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力量,在这样一个统一的力量的支持下国家就可以发展,而且很快就会变得强大。

——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

材料二:专利最早产生于16世纪,但在16和17世纪申请专利并不常见。自18世纪以来专利申请才普遍起来,变得重要了。申请专利的目的很简单,即保护一项发明,使它保持新颖。专利给予发明者约15年左右的保护期,在此期间,他的发明受到保护,其他任何人不得仿冒。

——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历史学教授罗伯特·福克斯

材料三:一个国家要崛起,它思想得创新吧,对吧。如果全是老思想,国家能崛起吗?崛起不了。思想如果都束缚住了,能创新吗?创新不了。

——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

(1)结合材料一,分析葡萄牙和西班牙崛起的背景。

(2)材料二出现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影响。(6份)

(3)结合材料三,分析美国和中国在独立后制度创新分别有哪些?

2018-01-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县2017—2018学年白花中学高二第三学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1)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一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材料二表明我国当时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形成这个特点的必要性。

2018-03-1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发展不再只是本身的事,中国的命运不再完全由内部决定,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不仅成为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分界线,而且在整个近代时期,又往往成为区别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如洋务阶段、抗战阶段……这是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

材料二   计划经济国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下才开始工业化进程,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向琳《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材料三   美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模式20世纪90年代发生先前未曾预料到的变化,由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

——摘编自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阶段”工业化模式的不足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中美两国在“工业化道路”策略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共同之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五”时期,在农村全面开展了农村合作化。农村经济体制另一项重要变化是,国家调集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速国营农牧场的建设。1954年先后由军队转业官兵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军垦农场,政府还组织城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到黑龙江、新疆、华南开荒,建立国营农场。

——摘编自陈廷煊《1953—1957年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美国农业的增长高峰,出现在二战刚结束的“美国农业二次革命”时期,此间美国农业经历了一些关键性的技术变革:首先是完成了农业的机械化进程,实现机械动力对畜力的替代;其次是现代科学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杂交技术改善了农作物品种,经现代科学改良的畜禽养殖技术大规模应用;化肥、杀虫剂等农业化学品开始大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装备系统及信息系统得到完善。

——摘编自孟令杰《美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并分析其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农业发展的异同,并简评“美国农业二次革命”的影响。

2018-03-0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II下学期检测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试题
5 . 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删除: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什么是宪政?宪政是指以国家根本大法为依据,以界定与控制政府与公民权力为手段,以保证公民人权为目的的政治模式。

……1945年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即:历史上许多王朝,农民领袖,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努力。团结奋斗时,节节胜利,兴旺发达。而一旦胜利,争权夺利,昏庸无道,急转直下,土崩瓦解。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并向毛泽东提出希望现在中共能够找到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听了以后,非常明确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自《黄炎培和他的“历史周期律”》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现代宪政政治,解决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的。
6 . 制度构建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社会革命层出不穷,但是真正够得上“新世纪”标志的,无疑只能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所说的“震撼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

——摘自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十月革命为例,回答新中国成立有哪些“震撼世界”的重要影响。

材料二   1953~1954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总人数170人)

类别政府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
人数964853241313442
比例5.11%3.41%2.29%4.55%30.11%13.64%7.39%7.39%2.27%23.86%

——北京市档案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3~1954年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的特点。

材料三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选举法》。1979年《选举法》与1953年选举法相比较……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由未改变成分的地主、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缩小为依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将直接选举从人民公社、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扩大到县和自治县一级。……将只有不属于党派、团体的选民或代表才能联合或单独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的规定,改为任何选民或代表只要一人提出,三人以上附议即可提名推荐候选人。

——摘编自宋学成《人大代表选举制度论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新《选举法》颁布的背景。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2018-03-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学年岳麓版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测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是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罔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变,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謇全集•追悼孙中山演说》

材料三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主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四云南省福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人民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4)材料四所反映的这部法律对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67年8月J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在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3)说明材料三对中国法制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

2017-12-1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是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罔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变,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謇全集·追悼孙中山演说》


材料三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主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017-12-1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