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9年,清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之乱,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新疆统一后,清朝从俗从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维吾尔族历史上实行以“伯克”统领地方事务的制度,清朝笼络民族上层人士,继续任命维吾尔族官吏为伯克,但废除世袭制,改为流官。并颁布《回疆则例》《新疆条例》等边疆法律条例,明确对边疆的管理。禁止伊斯兰教干预伯克的世俗行政管理。随着清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内地人口压力越来越大。1761年,清朝开始组织移民入疆,自发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清朝在新疆设置了各种类型的屯垦区,包括兵屯、遣屯、民屯等。西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大幅度提高,伊犁地区“较之以前,富裕数倍,实与内地无异”。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时,这里依然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贫苦不堪。1950年3月,驻疆解放军在天山南北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当年全军开荒6万余公顷。从1951年至1952年,驻疆解放军还创办了新疆第一批大中型现代工业。1952年10月,兰新铁路在兰州破土动工,于1958年12月铺轨越过甘、新交界的红柳河,从此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1954年,毛泽东下令十万大军“化剑为犁”就地转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新疆少数民族进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摘编自赵予征《新疆记忆——新中国成立后的援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治理新疆的举措,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治理新疆的新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7月,随着国共合作的完全破裂,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政策上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着,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上地所有制。但到了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保证“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路线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46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再次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钢》,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建国后,党和政府继续推进这一政策,使亿万农民分到了土地,真正实现了孙中山“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愿望。1953年到1956年底,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后,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由此步入了长期的土地公有制时代。

——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与土地革命时期相比有何调整,分析中共此次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3 . 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调整,其票面图案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二套人民币1953年开始印制,1955年3月发行。下图是第二套人民币的部分票券和相关内容介绍。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三点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加以阐释。

4 . 国情不同决定了各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他们不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他们“自强”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固然失望,可是从当日时间与环境看来,已不足为奇。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使中国工业化

——黄仁字《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更事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成就。

5 . 民主政治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不同国家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尝试与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政治的参与者从来没有超出世系群体的范围,从来没有延伸至包括奴隶、外邦人或者妇女……伯利克里时期,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

——摘编自《民主政治与古典希腊》

材料二   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的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10月)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是如何将“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这些进步思想付诸实践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各国民主政治的探索对你有哪些启示?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2017-10-19更新 | 612次组卷 | 30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体育班)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情况下的,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 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军事禁运。 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

8 . 土地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41—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中共针对性地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这就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团结了包括地主在内的各阶级一致抗日。

——摘编自聂佳辉《中共领导下的土地革命和改革》

材料三建国后的乡村建设使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基础空前加强,遗憾的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给无数的农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1978年后,新的土地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劳动积极性,在保证国家工业化的前提下准许农民获得有限的自由发展空间。

——摘编自李昌平《回首乡建一百年,有待我辈新建设》

(1)依据材料一指出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社会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对地主政策的变化,并从政治形势角度分别概括其作用。

(3)依据材料三指出,1958年后中国土地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导致土地制度或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6-11-27更新 | 1201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3月份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