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则报道可能出现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C.“文革”十年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 . 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1960年底城镇人口1.29亿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到1961年底,全国减少城镇人口1300万,其中,精简职工950万人。该政策的实施
A.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加速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C.是大跃进运动向农村扩展的表现
D.有利于工业布局的合理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64年8月,国务院出台规定: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该规定实质上
A.有利于大城市经济的繁荣
B.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C.纠正了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D.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4 . 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这说明( )
A.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B.农业的变革与发展催生了跃进思想
C.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D.科学实验的成就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5 . 1965年,中央直属企业增加到10533个,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2.2%,其中属于生产资料的产值占55.1%。中央直接掌握的财政收入由原来的50%提高到60%左右。这表明
A.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B.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均衡发展
C.计划体制弊端得到初步解决
D.政府强化集中统一管理模式
2017-11-20更新 | 134次组卷 | 6卷引用: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II下学期检测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试题
6 .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B.“大跃进”运动期间
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D.杂交水稻推广后
7 . 1960年底,中央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并宣布恢复农村集市。这项政策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B.根除了“左”的错误
C.旨在加快工业化进程D.意在纠正“一大二公”
8 . 据统计,1961年7月1日到1962年6月30日.我国共进口粮食117亿斤。同期,征购粮食减少了158亿斤。上述做法旨在
A.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
B.纠正“大跃进”的弊端
C.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D.缓解国内的经济困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发的《关于印发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明确指示“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这一措施
A.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B.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C.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D.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
10 . 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这一变化
A.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B.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D.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2017-03-03更新 | 1048次组卷 | 21卷引用:福建省平和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