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①降低积累率,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相应扩大消费基金。②缩短工业战线,主要是缩短重工业战线”;“④相应地提高消费基金,改善人民生活,除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减免农业税来增加农民收入外,在城镇提高职工工资,发放奖金和增加就业。⑤调整内外关系,使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等有更大增长,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材料①②和④⑤分别反映了建国后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次调整,有关解读正确的是(     
A.都强调调整是关键,又把改革放在突出位置B.两次调整都与左倾错误有关
C.都对管理形式和分配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整D.两次调整邓小平都是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
2020-07-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状况,对此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
B.此时期农民收入提高,生活大改善
C.它描绘的现象是农业合作化的产物
D.它描绘的现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3 . 历史信息的解读要注意恰如其分,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B.一五计划期间成就辉煌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4 . 下图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配文: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完全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C.“大跃进”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D.表现了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确立
2019-06-2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5 . 对下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中国某部门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表
年份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
增长率(%)30.216.25.628.211.466
A.1953-1956年生产存在严重冒进情绪
B.1953-1954年工业产值出现明显下降
C.1953-1957年增长完全依靠自力更生
D.1957-1958年工业生产存在决策失误
2020-09-08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组卷网·期末复习-纲要上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串讲
6 . 1960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下列对这一方针解读正确的是
A.重心是继续提高经济建设速度和公有化程度
B.结果是到1961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新发展
C.背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生产力破坏
D.目的是巩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取得的成果
2019-06-2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深州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失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①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②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195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下表为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时间1957年1960年1962年1965年
钢产量53518666671223
粮食产量3900287032003891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材料二中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读史指导】


材料主旨

材料一:体现了盲目激进的心态。
材料二: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信息解读
材料一:195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社论。①说明乐观自信;②说明急于求成。
历史结论“左”倾错误导致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8 . 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以下对历史概念的解读正确的是(  )

三教合一

中国古代的三教合一严重阻碍了儒学的复兴

三角贸易

近代大西洋三角贸易是指欧洲、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

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八字方针

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好转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 . 下表反映的是我国不同时期基本建设投资中生产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额及比重情况。
时间投资额(亿元)比重(以投资总额为100)
生产性建设非生产性建设生产性建设非生产性建设
“一五”计划时期394.50193.5767.033.0
1958231.9084.187.312.7
1959299.2650.4685.614.1
1960331.8436.8383.414.6

注:生产性建设是指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或为物质生产服务的建设;非生产性建设又称“消费性建设”,指直接用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建设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生产性建设投资增加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B.“大跃进”时期扩大生产性建设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
C.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存在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
D.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少是国情制约下的不得已选择
2019-05-0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山东省梁山一中、嘉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用口号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
(2)分析上述口号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
(3)某班同学围绕“社会是否需要口号”展开辩论。有人说,社会不需要口号,要的是淡定有为;有人说,社会需要口号,要的是激情涌动。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2019-11-0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随堂练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