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4 道试题
1 . 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节俭财政支出等。这一方针实施的主要背景是
A.经济困局的出现B.整风运动的开展
C.反右斗争的扩大D.中共八大的召开
2 . 1958年,曾任公社书记的李丙炎说:“那时吹牛皮,我觉得是政治需要,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看不起我们,我们就得自己给自己壮胆,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于是就放心地放起高产‘卫星'来。”据此可知,李丙炎认为当时“大放卫星”
A.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C.有其特殊的历史现实背景D.促进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3 . 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进行"三线建设"。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B.在国际关系缓和的背景下
C.对于提高国防能力起到一定作用D.推动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4 . 1958年,曾任公社书记的李丙炎说:“那时吹牛皮,我觉得是政治需要,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看不起我们,我们就得自己给自己壮胆,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于是就放心地放起高产“卫星'来。”据此可知,李丙炎认为“大放卫星”
A.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C.有其特殊的历史现实背景D.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但是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摘自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外交以传统外交为主,偏重于政治和安全领域,外交决策权高度集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适应全球化、区域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形势,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和整体性外交的模式。

——摘自《新中国外交60年:实践特点和理念演变》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共八大确立的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2)材料二中提到中共八大确立的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与新时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外交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2021-04-2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七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实行了三年又八个半月。到明年,我国将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且篇制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争取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积极准备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6年9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
消费水平农村8.9%
城镇4.5%

材料三   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此次会议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何论断?指出这一论断的主要背景。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性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的史实依据。这两咱分期方法的角度有何不同?
7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础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       

——唐山、朱向东《毛泽东自力更生思想初探》

材料二   “……我们谈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讲了个‘大有希望’,不是‘中有希望’,更不是‘小有希望’……几亿劳动群众,工人农民,他们现在感觉得心里通畅,搞大跃进。……这一干起来,今年粮、棉差不多增产一倍……钢铁可翻一番……明年粮食总产量可能超过一万亿斤,钢铁明年可能超过两千万吨。总而言之,明年是基本赶上英国。十五年计划,两年基本完成。谁能料到?这就是群众的干劲的结果……”

——1958年9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

——张先亮《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材料四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节选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自力更生方针的背景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看,毛泽东是基于什么认识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毛泽东的认识有何依据?这场运动为什么会酿成一场灾难?
(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邓小平是基于什么认识作出了对外开放决策的?
(4)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处理好哪两对关系?
2020-02-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如图为1958年天安门前由钢铁工人组成的国庆游行队伍高举“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标语。下列各项属于该标语提出的背景的是
A.“一五计划”开始实行
B.三大改造即将完成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改革开放后科技取得巨大成就
2019-08-0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党的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2)党的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做出了怎样的阐述?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50年代党在经济工作中遭到的“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
2019-06-0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牌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