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4 道试题
1 . 毛泽东指出,中国“有那么多人,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以上史料可作为
A.社会主义改造的动机
B.召开中共八大的背景
C.发动“大跃进”运动初衷
D.中美关系改善的理由
2019-05-1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蛟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1960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下列对这一方针解读正确的是
A.重心是继续提高经济建设速度和公有化程度
B.结果是到1961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新发展
C.背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生产力破坏
D.目的是巩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取得的成果
2019-06-2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深州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1)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2)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2018-05-0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社会经济形态的重大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此进行了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荣家,就是在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的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工商业家族……建国前夕,荣氏家族其他成员和上海的其他资本家一样,纷纷离开大陆,而荣毅仁决定留下来。1956年,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赢得普遍的尊重。他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

材料二   有可能高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发展的正常比例……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三   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大炼钢铁的大军,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奋战。全国城镇到处建起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炼钢,人们……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选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民族工商业代表荣毅仁“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的背景。他的这一举措对当时中国经济形态的转型起到怎样的作用?

(2)概括材料二中中共八大的主要经济主张。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活动给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建设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2018-10-1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Ⅱ)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1)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一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材料二表明我国当时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形成这个特点的必要性。

2018-03-1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
6 . 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下列对这一方针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生产力破坏
B.目的是巩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取得的成果
C.重心是继续提高经济建设速度和公有化程度
D.结果是到1961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新发展
7 .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农村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都是公家的,一碗稀饭是自己的。”该打油诗流传的背景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弊端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
C.“大办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
D.经济体制妨碍了生产力发展
8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
9 . 生产关系的调整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农村进行过哪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背景如何?结果怎样?(12分)
(2)从这些变化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2分)
2016-11-18更新 | 8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