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为1960年与1962年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与全国城镇人口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实行
D.“文化大革命”开展
2023-01-08更新 | 150次组卷 | 8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申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19521953195419551956
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7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531日)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如何?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真实性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什么后果?
(3)材料三中所述“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其原因是什么?“包产到户”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2-04-2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表反映了1949—1963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对表格中出生率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1949—196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统计表
年份出生率(%)年份出生率(%)年份出生率(%)
194936.00195437.97195924.78
195037.00195532.60196020.86
195137.80195631.90196118.02
195237.00195734.03196237.01
195337.00195829.22196343.37

A.1949﹣1963年,受国际形势持续紧张的影响
B.1949﹣1954年,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鼓舞
C.1958﹣1961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1961﹣1963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有效调整
2022-11-30更新 | 292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1962年农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2%,工业生产总值比上年降低16.6%,工业和农业的产值比例由1960年的4:1改变为2:1。1962年重工业产值比上年下降22.6%,轻工业产值比上年下降8.4%,轻、重工业的产值比例,由上年的42.5:57.5,改变为47.2:52.8。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不足D.对“八字方针”的贯彻
5 .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等三线地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与图1相比,图2在工业布局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6 . 如表为1961-1964年我国农民基本生活情况表。表中的数据变化表明我国这一时期
项目
农民消费水平
(元)
粮食消费量
(斤)
猪肉消费
(斤)
各种布消费
(尺)
1961年82317.572.828.6
1962年88329.254.4311.4
1963年90329.298.5412.24
1964年95363.9411.2315.4
A.工业落后面貌得到改变B.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
C.集体经营提高了生产力D.经济政策调整取得成效
7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备战、备荒、为人民”。1965至1975年,国家对西南、西北地区的投资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企业,西南、西北地区拥有40%以上。这主要由于(     
A.西部资源丰富B.国际形势变化C.国民经济改善D.国家财政不足
2022-08-02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958年至1961年,国家财政连续四年出现赤字,金额高达172亿元。1965年,国家财政收入473亿元;支出466亿元;收大于支7亿元;并且还清了外债;高价商品都已为平价;各种副食品和工业日用品供应充足。造成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国家战略的调整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国家工业化推进D.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9 . 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1435亿公斤,比1957年减少了26%以上。到1961年底,全国已经精简职工873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000万人,仅在1960年秋到1966年春,新增加农业劳动力2913万人。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左倾错误得以彻底纠正
B.经济倒退出现了逆城市化
C.加快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国家调整政策以恢复经济
10 . 1962年,在大力压缩各项生产指标的同时,对工业企业进行关厂并厂,缩小规模,使全国的企业数由1959年的31.8万个减少到1962年的19.7万个,减少了38%。这一变化出反映当时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工业生产严重过剩
C."左"倾思潮影响巨大D.经济建设趋于理性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