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摘自龚秀勇《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材料二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些代表认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摘编自新华社《十九大报告解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后》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与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表述的相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与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表述的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24-01-2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61年,全国全部基建项目经过缩减仅剩下3.5万多个,1962年又进一步削减为2.5万多个,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由388.68亿元减为71.26亿元。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衰退中断了城市化进程B.“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
C.对国民经济实行了八字方针D.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浙江、安徽等地一度出现包产到户等形式的试验。此外,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改进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规定草案决定,按照八大要求适当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管理权力,这期间自由市场一度活跃。这些调整(       
A.响应了国民经济“八字”方针B.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
C.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D.体现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是我国1960年、1962年和1965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情况,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左倾”错误的全面纠正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国家经济建设方针的调整D.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反思
2024-03-05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部分高中协作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下表为1961—1964年我国农民基本生活情况表。表中的数据变化表明我国这一时期(       


农民消费水平(元)

粮食消费量(斤)

猪肉消费(斤)

各种布消费(尺)

1961年

82

317.57

2.82

8.6

1962年

88

329.25

4.43

11.4

1963年

90

329.29

8.54

12.24

1964年

95

363.94

11.23

15.4

A.集体经营形式提高了生产力B.经济政策调整取得成效
C.工业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D.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
2024-01-2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毛泽东在总结我国“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并提出解决这些矛盾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       
A.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D.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7 . 探索与发展的中国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中国人民走出近代的屈辱,走向民族的复兴

(1)下列人民军队佩戴过的袖标出现的历史先后顺序是(     

   

A.1-2-3-4B.2-4-3-1C.2-3-1-4D.1-4-2-3
(2)请将下列歌曲与反映的时代匹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高潮《社会主义好》
巩固人民政权B.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唱祖国》。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D.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
(3)下列图片反映了新中国农村的变革,请与历史事件匹配。

   

土地改革:______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______“大跃进”:______
(4)如图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______属于阶段二的外交成果,______属于阶段三的外交成果(填写序号)。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参加万隆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
D中日建交
E参加日内瓦会议
F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结合所学,哪一历史事件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下图中,图2、图3、图4分别反应近代中国遭遇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6)上述图片反映出中国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7)结合上述所有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形象的理解。
2023-08-09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湖南·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下图是我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D.实行改革开放
2024-01-22更新 | 1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
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这一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反映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2024-04-0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为1953—1980年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比重情况。造成20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战略建设重点的调整B.国内投资环境的日益好转
C.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深厚D.美苏冷战使国际局势紧张
2024-03-21更新 | 240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部分高中协作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