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开发古籍中的“南越”“西瓯”“雒(骆)越”指今中国广东、广西、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汉称交州)。

桂林庙岩考古发现当地先民是早期陶器的发明者,古苍梧族先民也与我国发明种植栽培稻密切相关。史书中记载越人巢居,多食海产;当地人断发纹身,契臂为盟,善使舟善水战,善铸铜器,其语言与汉语的单音成义完全不同。

《商书·伊尹朝献》中载伊尹作“四方令”,记有岭南地区的方国实体。在秦实现国家统一的步伐中,岭南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参与了这一活动。自秦汉以来,中原人“避乱交州”出现过六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推动了该地区“商旅平行,民无疾疫,田稼丰稔”的局面的形成。

三线地区基本建设投资统计(单位:亿元)

“三五”时期“四五”时期“五五”时期
三线基建投资482.44703.91788.20
全国总计976.031763.952342.17
占全国比重(%)49.4339.9133.65

——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三线建设编写组:《三线建设》1991年内部版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岭南地区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演进的关系。
(2)1964年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大规模建设的战略决策。获取图、表中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战略进行分析。
2 . 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概况

时间著名企业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
1912-1927荣氏茂新面粉厂等面粉出口量从1914年的7万担增加到1918年的200万担,1920年更高达396万担。1914-1921年间,华商新办面粉厂100家。1922年面粉出口跌至13万担。直到1925年外资工厂工人罢工及抵制英、日货浪潮,面粉业走出低谷,继续发展。
1912-1927张謇的大生纱厂、周学熙的华新纱厂等华商纱厂资本从1913年的1423万元急剧上升至1921年的9842万元,猛增6倍。1922年后的情况与面粉行业极为相似。
1925范旭东创办的天津永利碱厂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家碱厂。其产品红三角牌纯碱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进入日本市场,还打破了英国卜内门洋碱对东南亚市场的垄断。
1925上海华生电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投产华生厂生产的华生牌电扇和亚浦耳厂生产的圆形绕丝灯泡畅销国内市场。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三架马车”的视角解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投资变化的情况

1953~19571958~19621963~1965
投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48
投入农业的资金(%)7.611.418.4
投入其他部门资金(%)53.733.733.6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投入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0-08-0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联合

材料一   春秋时期齐、鲁、晋、郑等文化先进的中原诸侯自称为“中国”、“诸华”或“华夏”,居住在中原外缘的秦、楚、吴、越乃至于燕等,则被称或自称为“夷狄”。随着秦、楚、吴、越等参与中原的争霸,不断交融,至战国,七雄并称“诸夏”,同列“中国”。

与春秋时代以前“夏夷之防”、华夷贵贱尊卑的的观念不同,当梁襄王问孟子何以安定天下时,孟子答曰:“定于一”。荀子也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

《史记》“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十二本纪”记载的是从五帝(黄帝——华夏始祖、颛顼、帝喾、尧、舜)夏商周秦到汉武帝。司马迁将原属戎狄之秦纳入“本纪”,让蛮夷之楚、吴、越进入“世家”,为蛮夷之“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等立传。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华夷观”的内容,分析其“华夷观”形成的背景。

材料二   甲午战后,华夏中心主义衰落。维新派号召保国、保种、保教,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1902年,梁启超首次引入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现代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希望“仿效美利坚民族的规模,把汉、满、蒙、藏、回五族同化成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民族的国家”“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40年,毛泽东提出“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间的平等”。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特点。

材料三   1956年—1966年,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1960年,石油工人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发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誓言,吃大苦,耐大劳,铸就了铁人精神。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当螺丝钉”,勇于奉献,乐于助人,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题词,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一时期还涌现出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依据材料三及所学,说明这些时代精神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