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2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党纲领如下:(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921年)

材料二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现状之下,在中国的无产阶级现状之下,我们认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于无产阶级也是有利益的。因此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我们应该号召全国工人、农人在本党旗帜之下去加入此种战争。

——中共二大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1922年)

材料三   党必须为国家民主生活的更加发展和民主制度的更加完善而斗争。党必须从各方面巩固工人和农民的兄弟联盟,巩固一切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巩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关系。帝国主义和反革命残余分子是要破坏我国人民的事业的,因此,党必须提高革命警惕性,同危害我国独立和安全的势力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分子进行严肃的斗争。

——中共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1956年)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这次大会规定中共成立后的任务及其直接结果。
(2)结合所学知识,一句话概括中共二大提及的中国“现状”,并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中共针对此种“现状”所采取的斗争举措及其成果。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共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2022-04-08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1961年开始,广东一些地区在实行生产队统一核算的基础上,实行固定地段、包工定产、对产负责、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这一做法的推行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C.促进了人民公社的建立D.加速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022-02-20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届高三12月份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4 .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社会生活的图画,有关下图内容说法正确的有

①该图可作为研究当时社会情况的历史史料
②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
③反映了当时“浮夸风”、“共产风”盛行
④所反映的事件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田汉有首诗广为流传:“读书生产两无双,不再苍颜恋书窗。中国正多新榜样,炼钢炉前学肖邦。”这首诗最有可能写于
A.1956年B.1958年C.1966年D.1978年
2021-07-0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毛泽东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的矛盾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仍然存在,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不应有任何天真的想法”。解决矛盾不能脱离群众,要搞好党群关系,要相信群众的智慧,相信群众“是能够想出很多好的办法来的”。这篇文章最有可能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十大关系》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7 .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一位先进典型人物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这位先进典型人物是
A.雷锋B.杨根思C.焦裕禄D.王进喜
8 . 如图所示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通俗图解本。该图解本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9 . 下列方针政策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按其提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③“引进来”和“走出去”
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
10 . 1964年开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大量涌向中西部地区,这一历史现象
①改善了国民经济布局   ②推动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
③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④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