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祁建华(1921-2001年)中原大学毕业后,投身革命。他目睹大多战士目不识丁的现状,深感忧虑,于是利用工作之余,结合自己早年任教的经验,尝试利用注音符号进行集中识字,因其效果显著而引起所在部队领导的注意。1950年初,全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学习运动。此时,祁建华被调任“训练队”担任专职文化教员,开始改进并完善“速成识字法”,同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实验。19508月,贵州省军区决定全面推广他的“速成识字法",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由此创立。1952426日,《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速成识字法”。1953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合作社对社员文化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文盲问题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开展产生了直接影响。为此,中央和地方大力开展农村扫盲教育,扫盲运动迎来了高潮。此后的“速成识字法”实验尽管退潮,但它在成人扫盲工作中仍不失为主要方法之一。

——摘编自喻本伐等《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扫盲实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祁建华能够创立“速成识字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速成识字法”推广的历史影响。
2 . “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这是当年毛泽东看到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结果报告时说的一段话。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D.自身综合实力的增强
2024-01-31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共创办各类学堂37所,其中外语学堂8所,专门技术学堂11所,军事技术学堂18所。从时间上看,19世纪70年代以前,洋务教育以办外语学堂为主,70年代以后,则出现技术、军事、医学、工程学、矿学、电学等学堂。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创办的学堂已开始注意学堂的不同等级之分,如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苏州、无锡等地出现的三等公学堂,一个较完整的学制系统已经形成。到1901年,逐渐出现了门类明确的小学、中学、大学堂和女塾。这一时期,清政府还创办了大量的农业类、商业类学堂,举凡工、商、农、桑、矿、声、医、化、光、电、格致各目均有学堂。

——摘编自张雪蓉《论洋务时期的教育建设》

材料二   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189%,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文盲率高达80%。面对这一状况,中共中央确定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为工农服务的,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的这一纲领。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教育经费异常短缺的背景下,工矿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要跟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发展快一点。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3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正式编制颁发了全国教育建设计划,东北地区流行的《农民速成识字课本》采用的是像《三字经》一样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从1952年调整院系、设置专业一年多,高等教育部已组织高校教师译出以工科为主的苏联教学大纲700余种,分发各校应用。

——摘编自苏渭昌 雷克啸《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与晚清教育的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4 . 改革开放前,我国先后对66个亚非拉落后国家给予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如在1973年,我国对外援助支出一度占到财政支出总额的6.92%。这一时期的对外经济援助(     
A.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济利益B.打破了西方阵营的外交封锁
C.得益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D.加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2024-01-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北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率,1946年至19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信息技术产业已被人们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产业。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提出技术革命思想,主张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推广到国防建设中,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他们重视工农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也强调理论科学研究,同时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学派争论,保证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1956年,《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在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和核技术等领域提出57项重大课题。同时在企业和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开展。

——摘编自刘则渊《论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6 . 1961年9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工业七十条”明确指出:加强企业的计划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加强对企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规定职工工资和奖惩制度。这一措施旨在(     
A.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B.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C.调整不合理的工业结构D.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农村扫盲工作陆续展开,如山西省部分农民“春天下种分散学,夏天锄苗地头学,秋天放假自己学,冬天大搞基建工地学”。由此可见,扫盲工作的开展(     
A.改变了农业耕作方式B.发展了农村义务教育
C.适应了农村生产特点D.结合了农业技术推广
2022-12-01更新 | 1239次组卷 | 6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改革开放的实践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2022-11-03更新 | 95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6-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9 . 1971年10月27日,蒋介石说:“本届联合国大会,竟自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置公理、正义于不顾……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次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绝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     
A.纵容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B.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C.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肯定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10 . 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一边倒”、“一条线”、“一大片”
D.“反霸权”、“全方位”、“不结盟”
2022-04-02更新 | 1389次组卷 | 19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