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新中国的经济】

材料一   1949年底,国家接收的企业和产业计有:国民党政府“四行两局一库”系统和省市地方银行系统的银行2400多家,官商合办银行中的官股:交通部、招商局等所属的全部交通运输业;十几家垄断性质的贸易公司;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兵工后勤系统等所属工矿企业2858个。据统计,当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中,国营工业占到80.7%。

——据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材料二   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
总值工业建筑业总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
1952679.0346.0141.8119.822.0191.229.070.1119
19561029.0447.9280.7224.756.0300.446.0115.3166
19571069.3433.9317.0271.046.0318.449.0116.1168
19601457.5343.8648.2568.280.0465.5104.0120.3218
19651717.2656.9602.2546.555.7458.177.4104.6240
19762961.5975.71337.21204.6132.6648.6147.1134.4318
19794062.61270.21913.51769.7143.8878.9193.7200.9419
19847208.12316.13105.72789.0316.71786.3338.5363.5695
199226923.55866.611699.510284.51415.09357.41689.02405.02311
2002120332.716537.053896.847431.36465.549898.97492.99995.49398

——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新中国六十五年数据表》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性质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任一时段,概括该时段的经济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021-02-04更新 | 16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遭遇了特大早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概括这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

材料二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

材料三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从南方讲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型私营手工业都是由官僚、地主、商人等富豪人家经办的,其生产规模比较大,拥有的资金也多,所以在经营方式上一般都采取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形式。不仅生产过程有了一定的分工,而且生产者大多数都是雇佣来的。产品绝大部分也作为商品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具有着明显的商品经济的性质。但是大型私营手工业在我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明清以前)中,从来也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始终处于变换不定的受控制状态中。

——摘自《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停滞性及其原因》

材料二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四十年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非常可怜的,基础也是非常薄弱的。首先,民族工业有所发展的只是轻工业,重工业不但没有丝毫进步,而且比较重要的煤矿几乎全部被外人夺去。其次,这四十年当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绝大部分都是小规模经营,生产效率很低。再次,从每一个厂矿的历史来看,都各有自身所遭遇的艰苦经历,不但在它的创立过程中有千折百磨,就是在成立之后,依然是困难重重,经营无利,即使勉强支持数年之后,仍不免于改组易主;能屹立不摇,始终如一的比较少,能继续发展并不断由企业本身中积累资本以扩大生产规模的就更少。

——摘自《论障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今年以来,一些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否定民营经济的声音,这引起高层关注。11月1日,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为此,习近平还提出六大政策举措,包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

——摘自《回首2018——习近平的这一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型私营手工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未能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民营经济如何走出困境,健康发展?
4 . 人口流动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宋代流民的规模很可观,少者几千,多者十几万。隆兴二年,诏“开封府及京东西、淮南、江东、河北、河东路,明道二年以前流民去乡里者,限一年令归业者,仍蠲(免除)赋役一年”。……负责登记工作的是在城各厢官吏,“每见流民,逐家尽底唤出本家骨肉,亲自当面审问的实人口,姓名口数。逐家便给历子一道收执,照证准备请领米豆”。……也有流民由于资产的雄厚,转变为坊郭户。一部分寄居在城市的流寓之人取得常期定居权。

——摘编自陆爱勇《宋代城市人口管理探析》

材料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流动成为时代的必然产物。国务院于198410月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至此,农民涌向城镇的闸门逐渐开启。随着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镇,城市的铁路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巨大压力。1989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严格控制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政策也由“控制盲目流动”调整为“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

——摘编自尹德挺《改革开放30年我国流动人口政策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针对城市流民采取的管理措施,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的影响。
2022-05-31更新 | 414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2届高考考前测试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是最早的探索者…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也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借鉴,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他第一次阐明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摘编自《川大学者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

材料二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深刻掲示了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是我们党科学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的根本依据,对于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摘编自刘靖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进入新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作出的贡献,并指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判断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时期,由于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的出口持续增长,这种“外向型”经济,极大地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刺激了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它的载体就是多种类的商品集散中心——市镇。诚然,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与商品市场的繁荣,有它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从宋代以来一直在稳定而持续地起作用,到了明代中叶达到一个新高峰。由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日本人全面介入中国的对外贸易,把原先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商品成产,转化为同时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部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

年份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率(%)新建城市新建城镇
19791849518.962162361
19862636624.5234710718
19953517429.0464017532

——资料选编自胡顺廷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归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019-07-12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2019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卷
7 . 历史课上,老师要求归纳新时期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以下是同学们梳理的四种答案,你认为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8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二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从1978年到2004年为世界贸易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
加入WTO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
(3)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9 .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2016-12-12更新 | 1321次组卷 | 45卷引用:2016-2016学年湖北省阳新县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
10 .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1)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
(3)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2023-07-17更新 | 2950次组卷 | 17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湖北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