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伟大的历史转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8年6月,中国赴日经济代表团、赴港澳经贸考察组在向中央汇报时分别建议进口装配生产线,搞来料加工;靠近港澳的广东省宝安(即后来的深圳)、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赴西欧五国考察团在汇报中指出西欧五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科技进步,当前这些国家经济萧条,都愿意与中国发展贸易。中央经过讨论后决定,要联系我国实际,吸取国外经验教训,加快发展速度。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设想可以多一点,步子可以大一点。当年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推动努力下,先后同西方发达国家签订了22个成套引进的项目合同,总投资额达130亿美元,其中包含了上海宝山钢铁厂的重点投资项目。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经济探索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经济探索的意义。
2024-05-07更新 | 65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辽宁卷03)(16+4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1922年,美、日、英、法、中等九国组成了“远东和太平洋问题委员会”,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世纪将是太平洋时代”的说法盛行一时。19256月,美国邀请澳、加、中、日等环太平洋国家、地区代表在檀香山成立“太平洋国际学会”,以定期讨论移民、外交、经济、种族、文化等问题。学会经费除会员国捐助外,还有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每年5万美元的资助。同年8月,余日章等人在上海成立“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分会”,掀起了第一次“太平洋热”,并在“太平洋国际协会”的资助下,相继出版了《满洲问题《在华外侨之地位》《上海租界问题》《中国经济建设中之财政》《太平洋问题之过去、现在与将来》等。

材料二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GDP跃居世界第二位,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继日本后成为亚洲的“新兴工业经济体”。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在维持日美合作体制的同时,必须联合澳、新、东盟等太平洋国家,建立一个“太平洋共同体”,此后,美、韩、澳等环·太平洋国家和英、法、意等西欧国家也纷纷开展与太平洋相关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太平洋热”在国内掀起热潮,学者周谷城等发起成立了“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以长期研究“太平洋自然科学史和中国海洋科学史”“太平洋人类史”“太平洋经济史”“太平洋社会史”等十个内容。该学会指出:“太平洋在世界事务中的支配地位日趋显著,与我国建设事业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开展对于太平洋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已经成为从事太平洋研究的广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的迫切任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红菊《20世纪我国的两次“太平洋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太平洋热”兴起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20~30年代与20世纪80年代,我国“太平洋”热的异同。
2024-05-2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三)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价格政策的演变

时间主要内容
1949~1952年实行在国营粮食商业主导下的自由购销政策
1953~1978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979~1984年提高粮食统购价格,改革粮食流通体制
1985~1992年取消粮食统购,实行比例计价办法,稳步提高粮油购销价格
1993~1995年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积极探索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改革路径
1996~2000年推行“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实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
2001~2003年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粮食市场化改革试点推进
2004年以后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支持保护政策

——摘编自亢霞《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粮食价格政策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粮食价格政策的演变”为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局部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5-2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现代化世界进程中,三大发展类型——资本主义类型(简称C型)社会主义类型(简称S型)其他类型(简称M型)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排列如下表。现代化的三大类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初始的原生模式,其他两种都是后进与晚近的模式。

现代化世界进程及其基本发展类型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4-02-01更新 | 164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制造并标榜以“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现代化国家机构”为“方程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把它归纳为如下九个特征

①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只能与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拟。

②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③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

④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

⑤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

⑥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进行现代化的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的水平或阶段。

⑦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以很多不同的类型而存在,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

⑧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

⑨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摘编自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根据材料,围绕“现代化之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运用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陕甘宁边区本是一个经济落后、民力有限的地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动用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严密封锁,边区民众和公务人员缺吃少穿。1941年底,民主人士李鼎铭等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议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194112月,边区整编委员会规定:政府一级各厅、处、院缩减人员为1/3,八路军留守兵团转到生产战线。毛泽东提出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1944年初,精兵简政基本完成。边区政权系统减少1.3万人,部队人数降到边区总人数2%以下,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摘编自宋斌《陕甘宁边区如何突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材料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20%。这是一次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改革,对政法、文教、社会事务等部门,没有做大的变动。

——摘编自连怡《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情况》


(1)指出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的原因。
(2)概括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不同于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之处。
2023-05-12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市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后发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赶超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其理想路径是从技术引进开始,历经复制性模仿、创造性模仿,最终实现自主性原始创新。图2是作者绘制的后发国家实现自立自强的模型图。

——摘编自周代数等《迈向科技自立自强》

结合相关历史知识,紧扣图2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如何在俄国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摆在了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面前。列宁对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中被迫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却被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这与列宁的直接过渡思想有着密切关系。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的终结和列宁思想的根本转变,表明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教条的和一成不变的。

——摘编自宋才发《论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嬗变》

材料二 列宁主导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相隔数十载,但其实质都是通过市场经济道路建设社会主义,两者路径相似而结果殊异。列宁坦率地承认:“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无独有偶,中国在“文革”后也面临着严重困难。两国领导人都在困难中敢于实践,列宁写道“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则始于农村,后来迅速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新高潮。俄共领袖中,多数人并非把新经济政策视为要长期坚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举措。与苏联的情形不同,中国在改革中虽经曲折,但中共几代领导核心坚持改革的方向和决心从不曾动摇过,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摘编自赵大兴《同途殊归——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成败原因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变到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
2023-11-28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费,是党员向党组织缴纳的用于党的事业或党的活动经费。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党费制度在某些时间段的发展概况。

时间

概况

1922年规定:“本党一切经费收支,均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支配之。”党员“欠缴党费三个月”必须开除之。
1941年首次对党费的性质、用途、交纳方法和检查等做出了具体规定。
1945年“各地党员及候补党员应缴党费数额,由各省委、边区党委或其他相当的党委规定实行之。”此后,党费的征收标准因地而异。
1952年将党费集中中央统一使用、拨付,重新明确了党费收缴标准和党费使用办法。
1956年“最近发现有的地方的党组织动员党员尽量多交党费,以致影响了某些党员的生活,这种现象应该加以纠正。各地党组织应该教育党员按规定缴纳党费,不要动员多交。”
文革时期有的党员长期不按规定交纳党费;有的单位没有专人管理党费,账目混乱;有的随意开支党费,挪作他用,甚至贪污党费。
1980年全党开始着手恢复和建立新的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相关制度。
1992年对党费的收缴、管理、使用审批、报告和检查制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定,成为党建立系统化、科学化党费制度的重要标志。
2008年党费缴纳比例按每月工资税后收入多少而定,征收比例分别为工资税后收入的0.5%、1%、1.5%、2%。

——摘编自万丹:《中国共产党党费制度的历史考察》

提取材料中任意三个时间点(时期),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812月,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等部门举办“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讨论会”。

19982月,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了大型展览《历史的丰碑——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7月,《人民日报》先后开辟了“喜看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特稿”等专栏。1218日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召开改革开放纪念大会。

20081218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一时期举办了以纪念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和全国美术优秀作品展。此外,国家还发行了金银纪念币和纪念邮票。新浪网以图文和视频的形式抒发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之情。

20181218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周年纪念具有了党和国家典礼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追思性、庆祝性的典礼仪式,这些仪式作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与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一道发挥着特殊的历史作用。

——摘编自徐沐熙《改革开放周年纪念的历史变迁与逻辑演进》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周年纪念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党和国家举办改革开放周年纪念活动的作用。
2024-04-01更新 | 217次组卷 | 3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