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伟大的历史转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时代的旋律歌曲抒发了创作者的情感,也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①1912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②1937年发表的《卢沟桥歌》: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③1957年发表的《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④1992年创作的《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1)请将上述四首歌曲与其时代背景相匹配。(填字母)
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
A改革开放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辛亥革命D抗日战争
(2)1912年,中华民国为实现“旧邦新造”采取的举措是(     
A.开展洋务运动B.实行君主立宪
C.颁布《临时约法》D.召开政协会议
(3)下列哪一次会议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进入“春天”(     
A.第一届全国人大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八大
(4)歌曲表达了作者的心声,四首歌中哪一首歌表达了悲愤的心情和坚定的意志?(     
A.①B.②C.③D.④
(5)模仿示例,在歌曲②-④中任选一首,简述其史料价值。

示例:歌曲①:是研究作者观点和民国初年社会的一手史料,既展现了作者对中华民国未来发展的期望,又反映了民国初年学习欧美、积极进取的社会风貌。

2024-02-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模拟练习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劳动英雄(模范)评选标准:甲、从事农业、工业、运输、打盐及纺织等生产之一而积极生产,成绩特出;乙、推动他人生产,并获得成绩……

——摘编自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一)

材料二   19507月,政务院全体会议决定表彰工人、农民和士兵中的劳动模范,评选标准除了要求技术先进、发展生产有显著成绩之外,还特别强调认同党和国家、敢于同旧势力斗争、支援前线有特殊功绩等。

——摘编自孙云《1950年全国英模表彰大会的召开及意义》

材料三   19798月,国务院决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在生产技术上有重大改革或有重大合理化建议”、“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等,强调以生产建设一线的职工为重点,以生产成绩、革新论英雄。

——摘编自姚力《19771979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

材料四   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不仅完善了“劳动”的概念,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而且也丰富了劳动者的主体构成,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新闻办举行2005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新闻发布会》等


(1)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材料一中劳动模范标准设立的原因,并分析材料二、三中劳动模范标准变化的原因。
(2)概括材料四中劳动模范评选标准的新内涵,并简析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72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好纲》的社论。

首次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410日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工作。53日,中共中央转发了这封信,肯定了邓小平的意见。

813-925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制定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恢复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

1978318——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510日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1日,《光明日报》转载此文。

1218-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做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摘自唐培吉《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现代》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共中央指导思想拨乱反正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11-09更新 | 261次组卷 | 4卷引用: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之伟大的历史转折·随堂练习B卷
4 . 1949年以后,官方对陈独秀是基本上是否定的,对他在新文化运动当中的作用从来不提,并给他带上叛徒、汉奸、托派、右倾机会主义等帽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其“汉奸”,“叛徒”的帽子先后被摘掉。近年来,在《建党伟业》、《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中,陈独秀更多以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正面形象出现。这一现象说明(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到时代、动机的影响B.“左”的意识形态对学术研究的干扰
C.建国初研究者对陈独秀的史料掌握不够D.历史人物往往存在多面性和复杂性
2023-05-21更新 | 214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届高三等级考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家国命运

1925年,唐君远(19011992年)担任无锡丽新布厂厂长。面对日商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的垄断,他贷款订购先进纺织印染设备,使丽新成为旧中国纺织业中唯一能够独立纺纱、织布、印染的企业。他还以高薪引进外资纺织厂工程师和归国留学生主持生产技术管理。1934年,因受日商倾销棉纱的冲击,唐君远创办协新毛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获利颇丰。1937年无锡沦陷,日军胁迫唐君远与日方“合作”,唐君远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拒日军要求,致被拘捕关押半月,所办工厂也遭到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唐君远主持工厂全面复工,无奈通货膨胀加剧,市场凋敝,民不聊生,致销售受阻。解放前夕,唐君远坚持不撤资外迁,并和无锡工商界一起向解放军捐助粮食10万石,柴草15万担。1950年,他被推举为无锡市人民政府委员。唐君远积极恢复、发展生产,带头参加各项爱国活动,认购国家建设公债10亿元,抗美援朝时捐献飞机4架。1955年,唐君远率先申请上海协新厂公私合营,并带领上海毛纺织业全行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此后他出任上海市毛麻纺织工业公司副经理,发挥懂技术、善经营的特长,虚心和公方经理配合,工作积极主动。1959年,唐君远任全国政协委员,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三至六届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上海市政协第五至七届副主席等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唐君远鼓励其长子——香港实业家唐翔千在新疆建立国内第一家合资经营的毛纺织厂,1981年又办起上海市第一家沪港合资经营的上海联合毛纺织厂。

——摘编自朱邦华《唐君远先生传》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拟定唐君远传记的目录。
(2)撰写唐君远的传记,你认为可以参考哪些类型的史料?
2023-04-07更新 | 202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信息,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1976—1978年,我国形成了出国考察潮。下表摘录了部分考察人员的感触,以及回国汇报时领导人的表态。

考察团摘录
赴西欧五国考察团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大大落后了,形势咄咄逼人我们的一个省市,比欧洲一些国家还大,可是省市管理经济的权限却很小。(谷牧)
从战略形势看,我们要搞快点。这次调查比较全面,可以说都看了。引进什么,从哪个国家引选,应当拍板了!不要光议论了!(聂荣臻)
赴英国考察团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王震)
赴南斯拉夫考察团过去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一些同志,把斯大林时期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做是唯一的模式,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路上都是站不住的。(李一氓)
赴日本考察团邓小平坐上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时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
经济要搞好,首先是企业要搞好,要扩大企业自主权。(李先念)

——据刘艳红《1976—1978年出国考察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等整理


围绕上述人员的所见与所思,结合所学,对1976—1978年的出国考察潮予以评述。(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高度重视史料的征集和整理。经中共中央批准,19805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在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编制党史资料   目录、组织撰写回忆录和交流党史资料   等工作。随后,各地成立了地方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领导当地党史资料   征集工作。此后,中央党史研究机构有所变化,党史资料   征集和整理工作一直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摘编自《中共档案文献征集》等

材料二   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成立后,会同有关各方征集、整理和出版了大量党史资料,如《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   丛书》,反映了党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共一大”“秋收起义”“淮海战役”等。各地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也积极展开工作。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在天津早期传播》《战斗在天津的共产党人》等。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等

材料三   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是一项严肃的、重要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习近平同志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为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依据,有利于党史的宣传、学习和教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充分吸收和利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党史资料   和新的研究成果。

——摘自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220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归纳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工作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党史资料征集和整理工作的成果及重要意义。
(3)从材料二中选择一个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2021-09-12更新 | 3012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工业革命初期英国支柱产业的棉纺织业,从1820年起已呈现下降趋势;1830年进口棉花价值14亿英镑,1840年仅445亿英镑,而随着英国对出口机器禁令的解除和允许技工出国(1824年)、取消机器出口税(1843年),加上19世纪30年代以来欧美兴起了铁路热,英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变成机器、军火与铁路设备,这些产品的内需和出口带动了机械、冶金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北美新英格兰、法国北部等地的机器纺织业从19世纪30年代已经兴起,并以廉价劳动力同英国纺织品竞争。上述国内外市场条件的变化必然使资本从棉纺织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附加值高、外国尚无力与英国竞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机械、冶金、造船)流动。资料显示,1830年前,英国私人投资集中在棉、毛纺织工业和运河、道路建筑;1830年以后对运河投资显著减少,而对铁路和海外投资增加。

——摘编自张跃发《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产业结构的两次转换》

材料二

   

——摘编自陈晓东、邓斯月《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

材料三   中国已经完成从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转变,步入了服务型经济社会。从产业政策演变可以看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点任务逐渐由产业结构调整转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手段逐渐由政府管控转向市场主导,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发展阶段由数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惠宁、刘鑫鑫《新中国70年产业结构演进、政策调整及其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19世纪30年代英国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19世纪30年代英国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不同特点的历史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2023-07-16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时间是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这一巨大的社会变动不是现代生产力自发推动的,而是史无前例的双元革命,即经济大革命与政治大革命共同推动的。第二次大浪潮的物质基础是电与钢铁。世界经济在19世纪后期出现了爆炸性的大增长。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当世界其它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的时候,斯大林的计划在市场资本主义之外提供了一个大胆选择……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首先重视工业的生产,然后才是消费品的生产。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衰落相比,中央计划经济有能力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因而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三   短短70多年,中国的现代化成就令世界瞩目。从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突破;2013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30%以上;2021年,现行标准下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摘编自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方国家“双元革命”的代表性事件。“第二次大浪潮”出现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2)材料二中“大胆选择”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现代化成就令世界瞩目的原因。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孙冶方(1908—-1983年)在担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期间多次深入农村、工厂进行调研,发现大量现实经济问题,并开始从理论上反思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当时源自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理论界占据了主流地位,它排斥价值和价价值规律,将社会主义经济看作是不存在流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论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讲经济效果,扼杀企业的积极性。孙冶方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写了《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从总产值谈起》《论价值》等著名论文,以巨大的勇气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他以其价值理论、流通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观点,其中最主要的是抓利润指标、扩大企业自主权与改革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把计划和统计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观点。他重视研究农业问题,研究工农产品交换问题。孙冶方在学术讨论中,平等待人,虚怀若谷,热情欢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商榷意见,公开检讨并放弃那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自己认为应该补正的学术观点。经过多年的探索,他最终形成了包括生产、流通、总过程和消费的理论结构,这一结构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被许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科书所采纳。

——摘编自王立胜等《孙冶方的学术遗产及其时代价值纪念——孙冶方诞辰 110周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冶方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孙冶方精神的主要内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