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2024高一下·浙江·学业考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乡村振兴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发达国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乡村建设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英国政府出台《城乡规划法》、《村镇规划法》等法律,对乡村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做出严格规定。日本政府投入资金,引导支持各地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德国上世纪50年代乡村更新主要集中于完善基础设施,70年代后转移到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和发展生态农业。1970年开始的韩国“新村运动”,政府投入20亿美元成立建设基金用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80年代以后政府逐步从中退出,新村运动完全由民间主导。西班牙首创休闲娱乐功能与乡村旅游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乡村特色建筑改建成酒店,对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发掘休闲娱乐项目。

——摘编自朱红根、宋成校《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但不可忽视的是农村农业却因为受到土地规模和消费需求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当前全国绝大多数农村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并且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留守老人从事的家庭农业。据统计,2016年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仅占全部村庄的32.3%,截至2017年农村每千人拥有4.28名卫生技术人员,不到城市的1/2。

——摘编自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根据部署,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摘编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特点和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阶段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1
2 .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回顾创业时说:“1982年的时候,个体户是不务正业者;90年代刚开始,社会上姓社姓资让我们明显感觉到压力;小平南巡以后,我们大刀阔斧地前进,大概1992年我们收购了36家企业,开始了全国布局。”带来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进行B.对外开放开始进入新阶段
C.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展开D.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
2024-05-3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历史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灌溉技术使农业生产力极大提升,既有生产关系成为桎梏,公田抛荒、私田大量开垦的制度性矛盾大量出现。承认土地实际控制、废除使用限制、重新分配土地以及名田制等改革出现,引致土地私有化,支撑稳定的农业生产进而成为增强国家实力和实现军事扩张的基础。土地由封建领主世袭转向新型的封建地主私有。

——摘编自张秀智等《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改革逻辑》

材料二   19927月,邓小平重申:“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变革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两个飞跃”的共同目标及各阶段目标。
2024-03-26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舟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4 . 中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亦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魅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元旦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三项伟大任务:第一,继续加强抗美援朝斗争;第二,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此时,中国已经具备了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的国内条件,还需要争取的就是有利的国际条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材料二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该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秉持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与新的动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不利国际条件,并简述50年代中国在争取“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的外交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一带一路”外交贡献为例,分析说明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的推动者。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通过观察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顺利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1)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摘编自高尚全《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2)结合所知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新的革命”指什么,并结合史实对“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6 . 1980年,广东肇庆农民陈志雄跨队承包鱼塘,雇用了几名雇工,该做法(     
A.脱离了集体统一的经营B.扩大了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C.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7 .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会议及主要内容

时间地点会议内容
1921年上海-嘉兴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名称,明确党的奋斗目标等
1923年广州A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B遵义中共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1949年

西柏坡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提出促进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及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党的工作重心 C ;毛泽东提醒全党坚持“两个务必”等。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材料二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到1992年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 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

——摘自李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三大历史性突破》


(1)根据材料一,写出表中A、B、C对应的内容。结合所学,概括中共一大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四大为“松绑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第一大突破”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新格局?指出2001年中国“借力发展”的重大举措。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下列事件中,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的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B.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C.“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D.“一国两制”的提出
2023-06-16更新 | 293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杭嘉湖金四县区2022-2023学年高一6月学考模拟考历史试题
9 . 《中国现代化历程》论述一个时期:“新旧两种体制在转轨时期的碰撞和摩擦错综复杂……从改革的方法上看,一方面继续实行‘放权’,另一方面开始将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上来了。”这一时期应该是(     
A.20世纪70年代末B.20世纪80年代初
C.20世纪90年代初D.21世纪10年代初
10 . 时代热词是每一时代特有的主题反映。下列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是(     
A.抗美援朝、“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现代企业制度、真理标准大讨论
C.经济特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