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5 道试题
1 . 下表是全球直接投资一览表,据此可知(     

A.中国加入世贸推动了中国吸收外资B.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促进外资的流动
C.中国吸收外资占全球比重逐年上升D.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增强现代化活力
2024-06-0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984年是当时很多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开始。这一年,联想、健力宝、万科、工商银行等多家企业成立,中国企业家的梦实现了;女排三连冠,奥运会大突破,羽毛球“尤伯杯”夺冠,众多运动健儿的梦实现了;陈慧娴、张学友、谭咏麟、张国荣等一堆日后响亮的名字出现在大众面前,一首首经典歌曲诞生,一个多姿多彩生活的梦实现了。下列助推这些“中国梦”开始实现的重大事件,不可能发生于“这一年”的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开启
B.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推进国企改革
C.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则要“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此丰足,皆有便宜”。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后期,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中国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思想。中国一方面支持亚非拉等国家的反帝反殖民主义,同非洲很多国家加强政治经济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同西欧和日本的关系,终于在60年代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一个缺口。……世纪之交,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等一幅更多中国元素、更广合作维度、更深互动与融合的壮丽图景开始浮现,中国逐步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

——熊雷《新中国外交60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的原因,并列举隋唐时期通过海路进行对外交流的著名历史人物各一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及《马关条约》带来的影响,并指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的重大事件。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60年代“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一个缺口”的历史事件。简述“世纪之交”中国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特点,指出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积极推进构建的国与国交往的新路。
2024-05-2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978年7月上旬,习仲勋考察了逃港现象严重的宝安县。在沙头角中英街,习仲勋看到香港那边车水马龙,宝安这边冷落萧条。 一河之隔,生活水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到了1980年,这里的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国家在厦门设立了经济特区B.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利用外资
C.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2024-05-2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为2013年有关我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漫画。下列选项中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A.国家初步确立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C.市场资源配置是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力量D.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024-05-14更新 | 17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洲三角贸易关系主要是指英国、印度、中国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三角贸易商品流向为英国将本国生产的工业品输往印度,换取在印度当地种植的鸦片,然后将鸦片输往中国,以换取中国的茶叶和丝织品等,从而形成贸易循环。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英国工业品无法在中国打开市场,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生活习惯的改变,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英贸易出现巨额的贸易逆差,英国商人为改变这一现状,阻止白银外流,赚取巨额利润,竟私自将鸦片偷偷运进中国。

——胡公启《晚清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

材料二   辛亥革命胜利后, 一个充满生气的资产阶级政府将中国经济发展引入一个新时期。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体系的逐步构建,中国越来越被纳入世界经济框架中”。辛亥革命后地位陡然提升的资产阶级顺应了这种世界经济潮流,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奖励实业团体,在全社会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和运动。这一思潮为新的贸易政策出台奠定了社会基础,在北洋政府中一批著名工商界人士担任了农林、工商、财政、交通等经济部门的要职,在他们的主持下,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对外贸易的法令法规,这些法令与法规制定的缘起都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减少进口,增加输出,从而达到贸易顺差的对外贸易目标。

——摘编自罗红希《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实践中不仅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增强,而且强调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从相互增强、而不是此消彼长的逻辑来对待政府—市场关系。我国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实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商品流动和要素配置中的作用,这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表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力量凸显的同时,也不断加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连续实施五年发展规划、及时制定完善经济政策法规、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这些体现出对政府作用的强调。

——摘编自高帆《新型政府—市场关系与中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机制》

(1)根据材料一,从经济角度概括“亚洲三角贸易”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英国对印度进行文化侵略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男女平等的口号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制度层面开展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表现,并谈谈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利条件。
2024-05-14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在土地是最大最重要财富的远古社会,这是何等重大的转变。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缘分封各级贵族的经济基础,邦国消亡,立郡县就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郡县不是封邦,而是直属中央、完全听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换地方郡守县令的地方政权。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据杨百胜《商鞅变法法理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封建国家确立赋役制度的基础。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租庸调这一地租形态的实现,是由口分田和永业田的生产物共同来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业田则是庸调之所出。与均田制配套的府兵制,就是获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发生战争时就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战马自备。这样,既保证了兵源,又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均田制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也把唐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埏等《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材料三   1978年,安徽省的一处偏僻乡村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实验。由于不甘贫困,十八户村民达成了协议,他们分田到户,共同享有资源。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他们相互约定,在收获的粮食中,给国家上缴他们应该缴纳的配额,多余的则可以由每个家庭自己销售并保留收益。……这种做法后来被称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个小小的实验,让每一户家庭都有权种植自己的粮食和蔬菜,并深深地改变了中国。

——摘编自【美】龙安志《大开放:美国人亲历中国改革开放4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有关“土地”的措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重大的转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均田制”推行的历史时段,并分析均田制如何“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个小小的实验”的具体做法,并简述它“是一个伟大的壮举”的理由。
2024-04-10更新 | 197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邮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中国邮票在140余年的历史中,以一个特殊的视角,见证了我国百年的发展历程。以下是展现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邮票,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小岗大包干                                      ②厦门                                 ③中共十二大                       ④加入世贸
A.①率先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②是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C.③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④使中国掌握国际贸易主导权
2024-04-08更新 | 213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题目,结合近现代中国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0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高考原创模拟历史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的那个冬夜,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村民挤在一间低矮残破的茅草屋里,“秘密”召开关系到全村命运的会议。最后,村民冒极大的政治风险摁下了鲜红的手印或盖上了印章,搞起了“大包干”。(见图七《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作为惟一团体入选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时代在不断变化,“小岗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而其不变的惟有“改革”二字,敢想敢干敢为人先,这40年小岗在不断改革中走向“不惑”。

——《中华儿女人物观察》2019.1.14


材料二       为国家一级文物:告别田赋鼎

该鼎由河北灵寿县农民王三妮自铸,铜鼎铭文共560字,记农业税废止事,铭文最后写道: “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图文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3-31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4届高三3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