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当时俄国存在的关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背叛社会主义的言论,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列宁以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经济实践为案例,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商品交换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列宁强调:“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全面实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而活跃和发展城乡经济。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是在不断总结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商品经济理论探索和实际政策试验的相结合。

——摘编自张雷声《列宁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创新性贡献》

材料二   为了澄清人们对市场与计划的模糊认识,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此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他又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摘编自罗英《探究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精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言论中“进步”与“后退”的内涵,并分析列宁发表上述言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关于“市场与计划”谈话的目的和内容,说明该谈话的历史意义。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获得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85年1月1日中央颁布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由商业部门在播种季节前与农民协商,签订满购合同,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这一规定(       
A.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B.使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保障
C.标志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束D.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经营形式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对贷款利率有如下规定:①商人若以谷物放贷,每1库鲁(180卡,约合121公升)谷物可收取60卡谷物为利息;②若以白银放贷,每1舍客勒(约合11.25克)白银可收取1/6舍客勒又6塞白银为利息。如果商人违反规定,收取的利息超过了1库鲁谷物允许获得的60卡谷物,或者1舍客勒白银允许获得的1/6舍客勒又6塞白银,则商人应丧失其所贷付之物。

——摘编自【日】板谷敏彦著、王宇新译《世界金融史》

材料二   美国“国民银行法”出现在南北战争期间,1863年2月经国会通过实施。其主旨在于确立联邦注册银行的主导地位,创造一种统一的通货,为低息政府债券提供销路。它正式引入了银行监管的全国性框架和原则,由此开启了银行监管的专业化道路。“国民银行法”赋予通货监理署对国民银行的审批权和监管权,并强调了实际工作重点在监管而不是审批。用现代语言表达,国民银行制度与州立银行制度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前者重视“事中监管”,而在审批事务上体现了自由银行的原则,后者则不容易区分“事前监管”与“事中监管”。

——整编自贺力平《世界金融史·从起源到现代体系的形成》等

材料三   1993年12月,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推进综合监管改革的步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1月,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加强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主题,提出对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将保险业和证券业的监管职责从人行中分离出来。1998年成立保监会,并将人行的证券经营机构监管职能划归证监会。2003年正式成立银监会,人行彻底告别了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集于一身的时代。银行、证券、保险自成系统、条款分割,易造成金融监管存在盲点、重叠和矛盾现象,2013年,经国务院批复,建立由人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一行三会”之间的监管协调。

——摘编自姚遂主编《中国金融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谟拉比法典》对贷款利率的规定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民银行法”出台的背景,并概括“通货监理署”的主要职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3年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其带来的积极作用。
2024-05-2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82年,时任义乌市委书记宣布开放小商品市场,并随后提出包括“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在内的“四个允许”。从此,义乌人才敢真正意义上做起生意。这表明当时义乌(     
A.率先开始进行农村改革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C.改革进程并非一帆风顺D.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明确
2024-05-2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是1931年在农村革命根据地颁发给农民群众的“土地分配证”,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是(     

A.“没收土地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B.“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C.“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D.“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024-05-2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强化考试(四)历史试卷
6 . 下表为1980-2007年按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五分组生活消费水平变化表(单位:元/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年份低收入户(20%)中低收入户(20%)中等收入户(20%)中高收入户(20%)高收入户(20%)
1980年105126152190261
1990年3324405386681 018
2000年9771 2331 5011 8773 086
2007年1 8512 3582 9383 6835 994
A.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C.全面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7 . 下面是1992年12月《乡镇经济》杂志上一篇文章里记录的当时浙江某位副省长的一段讲话。由此可知,当时浙江“如果忽视乡镇企业,或者放松抓乡镇企业,那就脱离了浙江的基本省情,就不是一个开明的、清醒的领导者,要使浙江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抓住乡镇企业这一块。”(     
A.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全面铺开B.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C.思想解放大讨论需继续深入D.农村工业化的建设受到重视
2024-05-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如表为1981—1983年城乡个体工商业经济发展规模比较表。造成城乡个体工商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年价城镇个体户农村个体户
户款/万户占比人数/万人占比户数/万人占比人数/万人占比
198186.847.5%105.646.4%96.152.5%121.853.6%
1982113.242.9%135.842.5%150.457.1%184.057.5%
1983170.628.9%208.627.9%419.571.1%537.877.7%
A.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存在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C.国有企业改革的迅速展开D.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从1960年起,工业部门占国务院部委机构数量的比重一路攀升,最高达40%(1975年)。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工业主管部门逐渐撤并或改组,部分改为经济实体、行业总协会,同时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这一变化(     
A.反映了国家工作重心的调整B.促进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
C.有利于对工业集中统一管理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2024-04-23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择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在土地是最大最重要财富的远古社会,这是何等重大的转变。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缘分封各级贵族的经济基础,邦国消亡,立郡县就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郡县不是封邦,而是直属中央、完全听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换地方郡守县令的地方政权。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据杨百胜《商鞅变法法理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封建国家确立赋役制度的基础。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租庸调这一地租形态的实现,是由口分田和永业田的生产物共同来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业田则是庸调之所出。与均田制配套的府兵制,就是获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发生战争时就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战马自备。这样,既保证了兵源,又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均田制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也把唐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埏等《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材料三   1978年,安徽省的一处偏僻乡村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实验。由于不甘贫困,十八户村民达成了协议,他们分田到户,共同享有资源。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他们相互约定,在收获的粮食中,给国家上缴他们应该缴纳的配额,多余的则可以由每个家庭自己销售并保留收益。……这种做法后来被称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个小小的实验,让每一户家庭都有权种植自己的粮食和蔬菜,并深深地改变了中国。

——摘编自【美】龙安志《大开放:美国人亲历中国改革开放4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有关“土地”的措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重大的转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均田制”推行的历史时段,并分析均田制如何“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个小小的实验”的具体做法,并简述它“是一个伟大的壮举”的理由。
2024-04-10更新 | 197次组卷 | 9卷引用:重庆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