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年,在引进出版的各类书籍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还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书籍和革命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的译介。据统计,政治方面,从194910月到1965年底,马、恩、列、斯著作总计出版395种,印行6909万册。文学方面,从194910月到195812月止,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之多,总印数8200.5万册,占整个外国文学译本总印数74.4%之多;科技方面,19511955年,5年间共计翻译出版外国科技图书3600多种,其中译自苏联的数量占70%。辞书方面,囿于原著、译者等因素,当时得以翻译出版的辞书仅有苏联的几本专科词典。

——摘编自卢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译介出版活动》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剧增,涉及语种达五十多种。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一万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一些现当代通俗文学作品也逐渐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尼罗河上的惨案》、《珍妮的肖像》、《飘》、《假如明天来临》等作品,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摘编自中国网评论《改革开放30年助推中国翻译史上第四次高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译事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发展翻译事业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2024-04-08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出洋考察宪政大臣戴鸿慈、端方等奏请效仿各国设立“万牲园”,次年该园建成,成为中国第一个动物园——北京动物园的前身、以邀宠慈禧太后。1931年8月,上海市教育局向市政府呈请创办动物园,“希望一方作学校直观教学时之材料,一方供各界业余后之观赏,借资消遣”。1933年,上海动物园对外开放,同年中国动物保护协会建立,后每逢动物节都会举办相关活动,宣传保护动物的意义。1937年10月,上海动物园园中动物除较少部分转移至租界或安全区外,其余均死亡。直至1949年,上海动物园仍无重建消息。

——据朱英《上海动物园:近代中国娱乐与社会教育的新设施》

材料二   1882年日本第一家动物园上野动物园建立,政府希望通过动物展览让民众明白“文明与野蛮”的划分。19世纪90年代后,上野动物园引入大量海外动物,如中国东北的骡子、猫科动物等,从战场退役的军马、军犬也成为展示的重要内容。1943年,东京遭遇美军轰炸,为防止动物外逃,大象、狮子、狗熊等凶猛动物遭到屠杀。上野动物园强调这些动物是“为国家而牺牲”,并为其举行“慰灵祭”,号召民众继续投入战争为国服务。

——据[美]伊恩J·米勒《樱与兽——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

材料三   1949年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北京动物园,并陆续从苏联、民主德国、尼泊尔、印度等国接受或换得国外物种进行展览,吸引着市民游客前来观赏。同时,北京动物园从北京农业大学等聘请人员对野生动物的饲料、饲养管理进行初步的科学试验和探索。1972年,为答谢美国将两头麝香牛赠送给中国,北京动物园将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改革开放后,上海动物园,广州动物园等快速发展。1983年底,全国各地相继建成的动物园共135处。1990年后,以大熊猫繁育研究为代表的跨国动物园科研合作日益频繁。

——据北京动物园《北京动物园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日近代动物园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中日两国动物园发展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动物园事业发展的意义。
2024-03-01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苏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明日报》1978511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从关心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他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成我们党和国家的“最大的事情”,看成党和人民的“最大的政治”……我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和农业生产方面进行,以解决吃饭问题。然后逐步从农村到城市、由农业到工业、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沿海到内地进行渐进式改革。首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过渡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摘编自聂北茵《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呈现的是“东升西降”的大趋势,总体上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好把握国际战略主动权。依托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先发优势,西方国家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的飞跃,更是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并实现了对世界的主导。但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在多极化发展轨道上的速度明显加快。发轫于20世纪的科技革命仍在加速推进,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同时也为各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摘编自颜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演进、机遇与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美苏的科技竞争非常激烈。20世纪50 年代,美国开发了第一台商用计算机UNIVAC-I,苏联则开发了 BESM(大型电子计算机)。之后,双方都开始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了 ARPANET 项目,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先驱之一,奠定了现代互联网的基础。苏联在这方面落后于美国,直到1989年才建成了自己的互联网。在通信技术方面,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之后又不断推进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苏联在这方面也有所发展,但远不及美国。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美国同样占据了领先地位。

——摘编自卫林《美苏争夺科技领先地位》等

材料二 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西欧、日本等先后提出了发展高技术的国家战略计划。对此,国防科工委召开专家座谈会并达成共识:认为按照我国的经济实力,在发展国防高技术方面,在规模上无法和美苏相比。……要以有限的目标,突出重点,进行高技术跟踪,所取得的成果还要有带动一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1986 年3 月,王大珩等科学家向国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经过邓小平批示,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1986——2005 年期间,国家累计投入863 计划330 亿元,超过15 万名的科研人员,300 余所大专院校等参与了其研究开发工作。

——摘编自王大珩《从导弹轨道跟踪与测量到“863 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苏科技竞争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863 计划”提出的背景及特点。
2024-03-28更新 | 267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历程是一部党带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反饥饿的革命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史。马克思认为,以私有制为主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导致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根源,进而指出了解决贫困的基本途径:一是消灭私有制,二是消灭剥削,剥夺者被剥夺。在中国人民反压迫、反贫困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一经成立就把反贫困斗争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百年的反贫困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反贫困和贫困治理当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编自雒亚男《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机制创新和历史启示》

材料二   《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到2030年,92个国家中最穷的20%人口将因气候变化而遭受巨大收入损失。2021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9个月上涨,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26.5%。而作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的急剧上升导致家庭支出大幅增加,部分家庭由此而陷入贫困。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例,这一地区成年人识字率仅为60%,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成年人识字率仅为30%左右,基本不具备参与现代化就业的能力。

——摘编自张琦《全球减贫历史、现状及其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反贫困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反贫困和进行贫困治理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全球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脱贫减贫的重要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中国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于1951417日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苏联的技术支援下,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使航空工业迅速完成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此外,我国还在苏联专家组的帮助下成立材料技术情报、工艺、飞行试验和气动力等专业研究院所。1978年,我国航空旅客运输量达到23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达到3亿吨公里。198035日,中国政府决定民航脱离军队建制,把中国民航总局从隶属于空军改为由国务院直属,主管全国民用航空事业,实行企业化管理。

——摘编自王荣阳《奋斗铸就辉煌——中国航空工业简史》

材料二   二战爆发后不久,法国大部分航空工厂遭到破坏。19486月法国根据国民议会的法令成立新的法国航空公司,法国政府拥有70%的股权,该公司成为法国国营航空公司。法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行研制探空火箭和导弹,并在此基础上研制“钻石”号运载火箭。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航空航天工业获得稳步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结构比较完整的教学、科研、设计和生产基本配套的航空航天体系。为了适应军事航空工业紧缩、与美国大公司竞争、尤其是欧共体建立统一市场的形势,法国航空工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结构体制大调整时期。

——摘编自沈海军《法国航空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并分析促进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中国相比法国航空事业发展呈现的不同特点,并说明其发展的有利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法现代航空事业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2024-02-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国情咨文中说:“科学研究的进步,是国家安全与福利必不可少的条件”。

195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同年,美国国防部将电子计算机转为民用后,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二战后,美国的科学与技术已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致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应用的周期不断缩短。美国政府于1953年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直接向高技术小企业提供贷款。按美国1954年税法规定,工业企业的科研开支可作为当年的生产开支,从企业的应税收入中扣除,企业为建立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而提供的资金免缴所得税。美国每年支付的技术引进费用高达几百亿美元,欧洲、亚洲、美洲每年有大量的人才流向美国。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推进产学研的合作。二战后,日本技术研发的大部队在企业,日本还建立了地方性开发机构“工业试验场”以及研究实验中心网,为没有建立技术开放机构的企业和小企业服务。多年来,日本国家研究开发总经费的67%优先用于企业的技术开发。1950~1979年的近30年中,日本引进技术31729项,其中在工业现代化期间共引进技术专利14497项,支付外汇25.8亿美元。1978年后,技术引进范围也从欧美扩展到东欧、亚、非等地区。

——摘编自舒辉《美、日实施技术进步的措施与借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国家建设以恢复战争创伤、奠定发展基础为主要目标。为此,新中国外交战略选择了“一边倒”,在国家间关系平等友好的基础上,获得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与援助。科技战略则选择模仿苏联,发展基础科技。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受到威胁,科技战略以研制军事“杀手锏”为主要任务,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侵犯我国国家安全利益的行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转变为不结盟政策,韬光养晦:科技战略则提倡科教兴国,推动科技与各相关领域的密切结合,谋求国家的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战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科技战略则选择搭建科技创新体系,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国家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摘编自崔佳瑛《新中国科技发展与对外关系互动演进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日实施技术进步的相同举措,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科技战略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二战后中、美、日科技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下学期考试(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非交往在唐代的始于贞观年间。根据史料记载:“殊奈,昆仑人也……贞观二年(628)十月,使至朝贺。”天宝十年(751),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瓷器和丝绸是唐代时期输入非洲的大宗物品。从7世纪开始,东非海岸商业性城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商品进入非洲。香料、象牙则是非洲输往唐代中国的主要物品。

——摘编自景兆玺:《唐代中非关系论述》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中非合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基础设施融资方、对非投资增速最快国家、非洲国际工程的主要承包方以及主要发展合作伙伴。非洲国家也积极支持中国在全球治理上的主张和倡议,非洲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最积极的方向之一。面对百年变局,中非团结合作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能为非洲乃至全球繁荣发展和持久和平注入强劲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

——摘编自周玉渊:《大变局时代中非合作的新征程与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处理与非洲关系的基本原则。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04年5月,英国学者舒亚·库纳·拉莫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温州模式是一种依靠民间力量、民营经济发展而成的“自下而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约束性模式和市场主导型模式。珠江模式也被称为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深圳模式以民营经济为主,呈现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显著特征。与深圳模式相比,浦东模式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使命:探索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方式……探索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的有机结合方式等。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亿元人民币,1978年增加到3624.1亿元,2008年增加到300670亿元。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561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达到19460.3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1291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612倍。2007年底,中国的城市数量达655个,比1978年增加462个。在城市数量增加的同时,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城市的数量增长迅速。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8年的11.3%,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从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8年的40.1%。

——摘编自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

材料二:1947~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单位:十亿美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制造业总产值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9476030
198052724
1993111817.6
19941289.117.4
20001566.615.8

——摘编自石光宇《美国去工业化与后工业经济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工业化模式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0~2000年美国工业化演进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美工业化中得到的启示。
2023-11-24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7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主题说是新中国成立30周年前后由中国共产党概括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具体表现为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判断:一是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打不起来,可以争取和平;二是和平与发展是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两者相互促进。在中国综合国力跃升世界前列的情况下,和平发展观把中国视为世界和平的力量,强调中国不以战争的方式进行发展。伙伴战略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之下中国处理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的外交大战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与俄罗斯、法国、美国、欧盟等各大政治力量确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目标,为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增添了大国政治内容。2006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将和谐世界理念提升为国家战略,向世界宣布中国主张构建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体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
2024-06-1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