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2017年9月,中国军队完成了8000人规模维和待命部队在联合国的注册,其中包括步兵、工兵、运输、医疗等10类专业力量28支分队。目前,中国是联合国维和待命部队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国家,同时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据此可知,中国(     
A.主导了联合国的维和行动B.保障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C.为世界和平贡献中国力量D.有力推动了联合国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A.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D.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23-03-26更新 | 1356次组卷 | 34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下图所示为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统计情况。研究视角发生了由重点研究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史向“中国崛起”“中国模式”等主题的转变,党的指导思想、执政能力、执政特点、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等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这些变化集中说明(     
A.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益引发关注
C.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的对外学术交流D.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引领经济全球化
4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裁减军队员额400余万,签署或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20个多边军控、裁军和防扩散条约,反对军备竞赛,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这展现了我国(     
A.人民军队的革命性重塑B.坚持多边外交的一贯主张
C.和平崛起的现代化道路D.均衡发展的对外关系框架
2023-03-24更新 | 508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2年至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951亿元;研发人员从年均325万人提高到60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从3.9万家增长至40万家。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区块链、5G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问题,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为疾病防治、公共卫生、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更加精准而全面的支撑。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充分显现,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发展质量和持久动力,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广阔的新愿景、带来更加美好的新期待。

     ——摘编自张春玲、梁佳惠《科技部:2022年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1)根据材料,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突出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对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6 . 下表所述史实可以用来说明,“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时间史实
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拉开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7年4月13日《中葡联合声明》正式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A.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同B.改善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C.明确了和平统一的唯一性D.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2023-03-22更新 | 426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下表可知,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旨在(     
21世纪初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部分)
时间重要投资领域投资额(美元)
2006—2008年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资源开发和制造业。5.2亿增至54.91亿
2013—2018年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制造业、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项目。33.7亿增至53.9亿
A.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B.保障非洲的经济安全
C.深化中非合作共赢伙伴关系D.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8 . 至1995年,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并实施了科技(教)兴省的战略,全国520余个城市中,已有300余个城市实施了科技兴市规划,占全国城市总数的3/5,提出科技兴县的县也占60%~70%。所有这些科技振兴战略,共同构成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序曲。中国各级政府制定科技振兴战略反映出(     
A.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
C.开展新时期多边外交的需要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2023-02-24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练)
9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与印度等国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这表明我国(       
A.开始打开外交的新局面B.实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C.推行广泛结盟的外交政策D.实行“一带一路”的战略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9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就指出:“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加强现代化的陆军,并建设空军和海军。”1959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中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提出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并指出我们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对国防建设给予重视。至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基本建成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强大军队,是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上第三支强大军队。

——摘编自齐德学、丁伟《20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浅探》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我军在建设指导思想上实行过三次战略性的转变。第一次转变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军迅速完成了从战时体制到平时体制的转变,正式确立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军队建设指导方针。第二次转变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家安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增加,我党、我军对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判断发生重大变化。毛泽东明确提出:必须立足于战争,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全国、全军基本处于一种临战状态。第三次转变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个判断成为党和国家实行工作重点转移的重要依据。同年,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的重大决策,把军队建设从临战状态转到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江泽民于1993年确定了新时期的战略方针,1995年提出军队建设要实行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两个根本转变”,这是第三次战略转变的继续和深化。

——摘编自赵一平《试论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我国建军思想出现的三,次战略性转变的国际背景,并总结这一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