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发展表明了20世纪后半期世界政治中的一个典型的历史过程:一个帝国敌视、压迫和威胁,一个通过革命获得新生的民族,以致后者不得不奋起捍卫自身的安全和革命成果,迫使前者尊重其力量。正如美国的一位中国问题专家所说的:“19694月之前,美国登月的人数比获得美国政府批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的人要多。”196988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在尼克松的许可下,在澳大利亚宣布,美国将欢迎中国共产党在亚太事务上扮演重大角色。196995日,针对苏联在中苏边境部署重兵,尼克松批准发表一份措辞强硬地申明:中苏“这两个共产主义巨人之间意识形态的歧异,不关我们的事。但是我们不能不深为关切,这一争执的逐步升级将破坏国际和平与安全。”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摘编自徐维英《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研究》

材料二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仍对朝鲜采取敌对政策,企图颠覆朝鲜政权。面对这种形势,朝鲜选择了铤而走险的“核威慑战略”,先后制造了两次朝鲜核危机。作为朝鲜半岛的邻国,中国政府积极在有关各方中开展穿梭外交,斡旋调停,最终推动和参与了三方会谈(美国主张多边会谈,而朝鲜则坚持双边会谈)、六方会谈等多边会议机制,使事态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充分地体现了“新安全观”的战略思想。这也反映了中国外交的新风格,表达了中国外交的新取向。作为中国外交的一次有益实践,朝核问题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灵活务实性、建设性,展现了冷战后中国外交变化的新特点。

——摘编自曾莉《冷战后中国外交的新特点——以中国参与处理朝核危机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的转变,并分析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参与处理朝核危机为视角,概括冷战后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2023-11-01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五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1989年5月6日,200余名台胞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乘船直抵湄洲妈祖庙,实现了1949年以来两岸第一次民间直航;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期间,为湄洲妈祖庙题赠“神昭海表”之墨宝。这些史事(     
A.彰显了两岸血脉相连的文化纽带B.反映出“一国两制”得到普遍认同
C.说明民间交往促成国共关系缓和D.表明两岸携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
2023-11-01更新 | 19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针对中日贸易不平衡现象,1985年中国要求日方扩大进口石油、煤炭,下调关税、扩大进口配额等。1986年,日本派遣以扩大中国对日出口为目标的访华团,提出设立“扩大贸易综合模范事业”的措施,从市场调查到工厂改造、举办展览会等与中国进行全面合作。此时期的中日贸易(     
A.消除了双方的政治分歧B.意在营造和平周边环境
C.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D.体现出互利共赢的原则
2023-11-0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1981年2月,台湾《时报周刊》举办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和平统一……为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中国在这一代生活于台湾的年轻人而言,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或名词,不管是地理环境的隔阂或生活模式的相异,都无法改变历史与血缘关系。”这(     
A.凸显了台湾同胞的民族国家意识B.表明“一国两制”成为两岸共识
C.说明谈判是祖国统一的唯一途径D.促使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2023-11-01更新 | 19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河北冀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每个阶段的社会面貌在《人民日报》标题词汇中均有所体现。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面貌的标题词汇包括(     
A.抗美援朝、八荣八耻、人民代表大会、融资
B.氢弹爆炸、中美联合公报、经济实体、股份制
C.八字方针、东方红一号、农业合作化、中国梦
D.一国两制、希望工程、信用卡、科技扶贫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一个海洋大国,但在古代未形成清晰完整的海权意识。清朝前期,被誉为“认识海疆形势第一人”的将军施琅认为,“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地之为患也有形,易于消弭;海外之藏奸也莫测,当思杜渐”。康熙帝囿于满汉大防,未有效关注。雍正帝一改明代弃守沿海岛屿政策,建立岛屿与海岸并重的全面防御体制。在此基础上,乾隆帝坚持海防重于通商的指导思想,将与西洋贸易由四口减为一口。鸦片战争后,一有识之士深感海防危机,萌发建立外海水军的近代国防思想。此外,他们还从海洋经济的角度提议海洋开发。

——摘编自王秀英《近代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西方所谓的“海权”理论源自早期殖民扩张,实质上是海上争霸理论,不适合中国国情。相对于“海权”,海防一词更符合中国“和而不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明代“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到新时代海防,体现了一脉相承的传统话语体系特质。当然,与传统海防观相比,现代海防的内涵也更丰富,海防职能、范围、难度,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更密切。海防力量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海防力量在维护国家海防安全时承担着其他军兵种所不能承担的相应任务。

——摘编自高新生《试论新时代海防观及现代海防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海防观念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海防观念形成的因素。
7 . 下表为l980—2015年中国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联系事件的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中国(     

1980年(件)

1990年(件)

2000年(件)

2010年(件)

2015年(件)

发达国家

2 687

2 075

14 406

85806

194 046

发展中国家

2 003

2754

15 688

58870

157 160

不发达国家

541

602

2185

10 574

27 959

合计

5 231

5 431

32279

155 260

379 216

A.双边外交活动成就较突出B.已成为国际关系的实际主导者
C.积极拓展国际活动的空间D.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3-09-24更新 | 396次组卷 | 19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新中国外交服饰经历了站起来:以“中山装”为标志,到富起来:以“西装”为标志,再到强起来: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服饰文化精华,并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中装”为标志的过程。这一变化(     
A.根源于思想发展的决定作用B.彰显了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体现了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D.反映了外交基本立场的变化
9 . 1995年,大陆方面指出“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但是,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这表明,“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发展两岸经贸关系B.赢得国际社会认可
C.捍卫国家主权完整D.坚持和平统一方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更多的人开始向上流动,这为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重要条件。社会中间阶层不但在收入上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而且大多接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好的社会声望。据此可知(     
①社会流动是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
②公正合理的社会流动推动了社会良性发展
③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社会流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结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8-29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