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如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     
地区成果
两河流域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
埃及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
古罗马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诸国的一统
中国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
A.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B.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D.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亚历山大远征的区域涉及希腊、波斯、埃及、印度等文明,第一次在政治上统一了地中海东部,使得希腊文化与东方地区交汇在一起。亚历山大远征促使(     
A.希腊化世界的原有文化消失B.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汇
C.首个地跨欧亚非帝国的建立D.东方文化消失
2024-05-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3 . 世界最早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地区。这表明制约早期文明产生的因素是(     
A.自然环境B.军事实力C.心理认同D.交通条件
2024-05-2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4 . 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也形成和发展起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下列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古巴比伦——最早驯化马、《汉谟拉比法典》
B.古代日本文化——桑奇大塔、《源氏物语》
C.玛雅文明——最早种植甘蔗、羽蛇神金字塔
D.阿拉伯文化——克尔白神庙、“悬诗”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苏格拉底与好友克里同争辩是否应越狱时指出,“不要太顾虑大众的意见”,“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守与我们对什么是正义的、值得过的生活达成的协议”。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A.强调自由与美德的崇高价值B.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精神
C.主张政治精英管理国家事务D.批判直接民主的非正义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所示为某校研究小组对古代区域文明特征的分类。他们可据此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区域自然地理特点文明特征
两河流域水源充足;
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
气候温暖。

培育了发达的农业;
建立了地区性统一政权;
形成了专制王权;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恒河流域培育了发达的农业;
列国林立;
祭司阶层凌駕于世俗玉权之上。
爱琴海沿岸地区多山少平原;
靠海多港湾;
地中海气候
建立了繁荣的工商业;
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
出现了直接民主制;
神话(祭祀)体系多元一体。
A.亚非两洲的文明起源早于欧洲B.经济形态决定国家疆域的规模
C.人类文明一体化特征不断显现D.早期文明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2023-11-23更新 | 790次组卷 | 202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8 . 古希腊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公元前203-公元前121年)记述的从公元前3世纪晚期至前2世纪中期伊利里亚人与罗马多次交战历程为:伊利里亚人劫掠和扩张、罗马商人和向元老院控诉和求援、罗马遣使交涉、伊利里亚人蛮横回应、罗马出兵讨伐。这表明该史学家(     
A.看到了伊利里亚人蛮横无理B.认为罗马意在解救伊利里亚
C.站在罗马立场上的历史叙事D.强调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2023-09-2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古埃及是最早使用石柱的民族,古埃及人在柱子身上用象形文字、植物、动物等图案进行装饰处理,同时对柱头用纸莎草、莲花、棕榈叶等植物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处理,这种设计风格,在波斯波利斯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中多有发现。这体现了(     
A.古埃及建筑技术高超B.波斯人的审美观念
C.亚非统治形态的共性D.早期文明间的交流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南亚次大陆,取代了婆罗门教,获得广泛传播。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将其定为国教,并派遣僧侣向外国传扬,中经迦腻色迦王尽力提倡,公元56世纪达于极盛。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南亚次大陆的部落大部分进入国家形成时代,出现大大小小20多个国家,其中较为重要的有16国,这些国家间不断发生冲突、兼并,使社会各阶层深感不安,他们需要寻找新的精神依托与出路。当时正在兴起的政治上、经济上占有实权的奴隶主官僚、商人,也要求改变婆罗门垄断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动荡的社会中,佛教以它的“中道”主义取得社会的支持。

——摘编自朱锡强《佛教在印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种姓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等级制度,在古印度时期被称为“瓦尔纳”制度。诞生于公元前两千年中叶,从中亚、西亚经由印度西北部的山口,陆续向印度河中游一代涌入,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白种人为维护自身的高贵地位,加大对征服者的控制,对各种姓的权利进行严格的划分。从法律地位上来看,婆罗门的法律地位最高;在债券债务方面,各种姓在借贷利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婚姻家庭方面严格限制不同种族进行通婚。古印度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国家推行宗教典籍,不仅能够对人们思想进行控制,也巩固了种姓制度的地位。

——摘编自吴颖铭《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在印度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印度种姓制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