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博物馆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历史记忆和叙事的重要场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作为法国宫廷收藏室以收藏古典绘画与雕刻而闻名。16世纪以来,卢浮宫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藏品持续增加。1793121日,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革命的资产阶级高呼“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联合人民向封建势力冲击。法国共和政府下令在卢浮宫的大画廊建立中央美术博物馆,搜集18世纪的伟大作品,变宫廷收藏为公共博物馆收藏便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巨大成果之一。由此,也为世界博物馆史开创了新纪元。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

——《博物馆简史》

材料二   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

①碑文故事碑文用古埃及象形字、埃及草书和希腊字母三种文字书写。直至19世纪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法国著名语言学家商博良等人最终由碑文上的古希腊文字入手,破解了石碑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奠定埃及学基础。据碑文记载,该石碑刻于公元前196年的古埃及王朝,碑文内容是祭司对托勒密五世的庆贺之词


②归属之路
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法国士兵发现石碑。1801年,英国战胜法国,石碑作为战利品之一移交英国,1802年入驻大英博物馆。1917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罗塞塔石碑被转移保护,直至两年后回归大英博物馆。1993年以来埃及多次呼吁将石碑归还,但一直未实现。2022年埃及学创立200周年,开罗博物馆展示了“罗塞塔石碑”的赝品

                    罗塞塔石碑拓片

材料三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又称辛亥革命博物院,馆内基本陈列展览如下。

展览名称基本概况
①共和之基第一展厅 晚清中国
第二展厅 革命原起
第三展厅 武昌首义
第四展厅 创建共和
第五展厅 辛亥百年
②为天下先第一部分 汉口沿江大道租界区街景
第二部分 武昌起义群雕
第三部分 孙中山铜像
第四部分 江流浩荡 191119491978
③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鄂军都督府旧址原为清湖北咨议局局址,1909年开始修建,1910年竣工。咨议局平面布局为“山”形,砖木结构,两层楼房,是一幢典型的西方议会大厦式建筑。19111010日,武昌起义后在咨议局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卢浮宫“开创了新纪元”的表现。结合所学简述这一转型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中的“碑文故事”,概括当时埃及文化特点。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罗塞塔石碑“归属之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武昌首义”的含义。根据材料三中的展馆设置,概括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
2024-01-1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百校2024届高三12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 . 西方殖民活动曾给殖民地人民造成过深重的灾难,也曾发挥过建设性作用,他们的殖民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在地中海地区进行了范围广大的殖民活动,建立了许多殖民地。


材料二   撒哈拉沙漠和沿尼罗河上游巨大的苏德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这些障碍不利于殖民者深入内陆;非洲西部的大河和非洲东部的山脉形成天然屏障,非洲平直的海岸线,缺少优良港湾,也使得殖民者难以接近。美洲多良好港湾、多平原地带,比较有利于殖民者入侵。非洲直到19世纪末才被殖民者基本瓜分,美洲则在16-17世纪基本被殖民完毕。

——改编自《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自然地理因素对殖民与被殖民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2)除了上述自然地理因素外,还有制度、技术、文化等因素会影响殖民活动。请任选一个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东方出发,人们在亚洲所遇到的第一批人就是印度民族、赛里斯人和斯基泰人。赛里斯人住在临近东海岸的中,而印度人和斯基泰人却栖身于边缘地带……赛里斯人是一个充满正义的民族,由于其贸易方式奇特而十分出名,这种方式就是将商品放在偏僻的地方,买客于他们不在场时才来取货。

       ——古罗马地理学家梅拉(?年—45年)《世界志》

材料二   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

       ——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23年—79年)《自然史》

材料三   赛里斯人平和度日,不持兵器,永无战争。性情安静沉默,不扰邻国。气候温和,空气清洁,舒适卫生。天空不常见云,无烈风。森林甚多,人行其中,仰不见天……赛里斯人习惯俭朴,喜安静读书以度日,不喜多与人交游……物产丰富,无求于他人。虽随时愿将货物售于他人,然绝不自他人有所购买也。

     ——希腊史学家马塞里努斯(公元4世纪后半期)


(1)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归纳古希腊罗马学者从哪些方面描述“赛里斯”,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作者可能记录了古代中国的哪些史实(任意两条)。
(2)请从史料辨析的角度,简要评析上述史料的价值。
2022-11-09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出现了第一批史学家(史学家又称纪事家)与史学著作。人在纪事体的史学叙述里面……上升为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下列对这一时期古希腊史学的评析正确的是
①民主政治兴起影响了历史编纂
②史学的发展与人文思潮相一致
③史书的撰写是以叙事为基础的
④反对宗教迷信,弘扬理性主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021-09-22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尖子生培优题典(新教材新高考)-考点11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奴隶制与社会发展】

材料一极端民主政治催生出了雅典某些特殊的美德——“自由、平等、友爱”,这些美德最直接地表现了对弱者的同情。与奴隶均为国家所有的斯巴达不同,雅典除少数国有制外,绝大部分奴隶属于家庭个人所有,奴隶主与奴隶并肩工作、共同生活,他们的关系甚至要比夫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还要亲密。

——摘编自周芸《论古代雅典“温和”的奴隶制》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末期,部分聪明的奴隶主为避免奴隶逃亡或吸引逃亡的奴隶,逐步改变对奴隶的剥削方式,他们把大范围的土地划分成许多小块,交给赎身的奴隶耕种,由此就变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隶农。进入帝国时代,隶农制获得较大发展,遍布于意大利本土和地中海沿岸各行省。许多贫困农民因不堪政府重税的盘剥和官吏的欺压,也被迫将自己的小块土地“献给”大土地占有者,以求获得“保护”,充当其隶农。恩格斯认为“隶农制是罗马奴隶制占有制生产危机的产物”“是孕育于奴隶社会中的一种新的封建因素”。

——摘编自任宪宝主编《全球通史:人类共同体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雅典“温和”奴隶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隶农制的特点,并对古罗马隶农制进行简要评析。
6 . 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物,看法多元。

材料一   地方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寒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自由散漫的割裂于各个角落的山地居民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原始民主制或者寡头制),大平原的人则要求让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君主制),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从决定作用逐渐下降到影响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作用变得越来越小,但其作用将是永远存在的,并且给人类文明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所以说虽然“地理决定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但并非没有兰毫道理和意义。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确定主题,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探讨评述。(要求:赞成、反对或提出另外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明史的书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史的书写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版的世界文明通史代表性著作

著作

作者

国籍

框架

《文明简史》

1886

古斯塔

·杜库雷

法国

全书分为6篇,分别为东方古老民族、希腊文明、罗马世界、中世纪、现代、当代。其中东方古老民族中介绍了埃及、亚述、巴比伦、犹太、腓尼基、印度、波斯,中世纪中谈到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文明,其他内容均为欧洲文明。

《文明史》

1887

埃默里·亚当斯·艾伦

美国

第一卷史前世界,或者,消失的种族主要介绍了欧洲和美洲的史前民族,第二卷古代世界,或者,历史的开端主要介绍了埃及人和中东地区闪米特人的历史,第三卷中世纪世界,或者,黑暗时代包括希腊、罗马和中世纪欧洲的文明,第四卷现代世界,或者,当今文明地理大发现19世纪末的欧洲文明史。

《文明史》

1888

查尔斯·塞诺博斯

法国

第一卷古代文明介绍了古代近东和地中海地区各民族的历史,其中重点介绍了希腊和罗马;第二卷中世纪与现代文明主要讲述罗马帝国衰亡后到17世纪的欧洲文明史,其26章中有1章介绍十字军东征时涉及伊斯兰文明;第三卷当代文明史以讲述欧洲文明史为主,同时有2章分别介绍美洲的新兴国家和欧洲本土之外的欧洲人。

《人类进步史:一部文明简史》(1896


弗兰克·布莱克马尔

美国

据刘文

文明的开端一篇中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历史,其他各篇章均为西方文明
明《西方帝国年代的文明史书写与帝国主义叙事》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明史的书写。
2023-11-0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学者威尔·杜兰特在评述某一古代文明区域时说:“这里之所以成为传说中的伊甸园、西亚的谷仓,人力之外,主要是靠河流的定期泛滥。”下列选项中,与该学者所评述的文明区域不匹配的是(     
A.灌溉农业较发达B.使用契约的历史非常悠久
C.书写材料是莎草纸D.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
2023-02-14更新 | 2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舟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某学者在评述古代印度文明时说:“它把自身削减成了巫术实践和被禁锢的社会形态……这可能根源于种族征伐(胜利的雅利安人,臣服的原住民),其中贯穿着一种模糊的信仰,既提升了人,又贬低了人。”其依据之一是,古代印度(     
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B.伊斯兰教成为国教
C.世俗王权高于神权D.种姓制度影响深远
2022-08-2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2023届高三8月检测历史试题
10 . 文化之旅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人类族群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材料一   某社团组织了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拍摄了一组照片。


A.《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

B.玛雅人的文字

C.泥板书上的楔形文字

D.殷墟出土刻在甲骨上的文字

E.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庞贝古城出土镶嵌画)

F.哈拉帕文化遗址出土的印章文字

G.写在纸莎草上的文字

(1)完成空间定位,将上列照片所反映的文化成就与下图中的序号配对。

(2)文化传承需要借助各种载体。文化寻根之旅小组成员欲了解各地区传统文化可以借助哪些载体?

材料二   该小组搜集到--张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图片,并了解到该城是在美洲原居民帝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兰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图中前景为古代文化遗址金字塔,图中右后为西方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图中左后为现代化的建筑(议会大楼,后为外交部大楼)。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墨西哥三文化广场上的碑文在记
述殖民者征服墨西哥的历史时作
了这样的评述:“这不是任何人
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
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
西哥。”
注:“混血民族”指印欧混血民族,
占墨西哥总人口的90%。

(1)对照材料一中地图,三文化广场中前景古文化遗址应属于
A.阿兹特克文化   B.玛雅文化   C.印加文化   D.希腊文化
(2)三文化广场右后的教堂修建者是
A.英国   B.法国   C.西班牙   D.葡萄牙
(3)墨西哥三文化广场体现了哪三种文化?文化广场碑文在文化、民族问题上体现了怎样的价值导向?
(4)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这一文化现象?
2021-12-29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