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在思想道德与社会经济的双重背景下,一方面妇女所受到的思想约束相对较弱,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妇女必须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劳动中来,这使她们具有完整的社会性成人身份。由此带来的社会现实便是秦汉时期的妇女得以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当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劳动中。所以秦汉时期的妇女不仅拥有较高程度的参政权、受教育权,在财产的继承和支配、婚姻的自主等其他方面也同样享有较多的权利,而这些正是她们和封建社会后期女性相比拥有较为优越地位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岳岭《秦汉妇女权益和地位研究》

材料二   罗马实行的是嫁妆婚姻,它对于妇女而言不仅仅是获取陪嫁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嫁妆参与了社会财产的分配,嫁妆是古罗马妇女参与社会财产分配的一种形式。遗产继承制度给予了妇女更多的财产占有权和财产的处置权,它是罗马妇女参与社会财产分配的另一种形式。妇女在现实生活中冲破法律限制享有着更多的权利:有的妇女在家庭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承担者,有的妇女可以买卖土地,参与动产和不动产的经营。

——摘编自何越《古罗马妇女经济地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妇女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主要表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妇女经济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西方妇女地位提高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古罗马也曾修筑过“千里长城”。从1世纪到3世纪,罗马人为防备日耳曼人的袭扰,陆续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修建了一条“防御之墙”,从今天德国的波恩附近直到雷根堡附近,全长584千米。另外,公元117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来到不列颠视察后,下令修建长城以抵御凯尔特人,该长城由三个罗马军团历时约六年分段筑成,史称哈德良长城,全长约118千米。

——摘编自马兆锋编著《伟大的古罗马文明》

材料三   清朝入关后,一直没有修缮过长城,康熙三十年(1691),古北口一带的城墙有不少地方损坏倒塌,边防总兵蔡元上疏朝廷请求修缮,工部等建议康熙帝予以批准。康熙帝很不以为然,他认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历代经常修缮,但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免除边患。他说:“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摘编自徐永清《长城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欧亚帝国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对修筑长城的看法。
3 . 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
史料

亚历山大……正式任命近卫军①官朴塞斯塔斯为波斯督办②。……他当上波斯督办之后,立即换上米底亚③服装(其他马其顿人可不喜欢这样)和学习波斯话。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仿效波斯人的作风。对他在这方面的表现,亚历山大都是赞赏的。

——【古希腊】阿里安著,李活译《亚历山大远征记》

说明意大利庞贝城的罗马镶嵌画《伊苏之战》(部分),画中人物为身穿波斯服饰的亚历山大。伊苏之战是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马其顿军与波斯军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①近卫军:由亚历山大的好友组成的一支军队,其中大多数是马其顿贵族。
②督办:总督。亚历山大基本继承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度,古代波斯人最初的所在地成为亚历山大帝国治下的一个行省。
③米底亚:希腊人常用米底亚代指波斯。

(1)指出两则史料的类型,并根据史料的内容进行互证,得出相关结论。

自先秦时起,中国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朝鲜,对朝鲜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周、汉时期,中国的文字、典籍和礼仪已经传到朝鲜半岛;至隋唐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极力吸收中国文化,除了儒学之外,在佛教、官吏制度、服饰、地名、姓氏等方面无不模仿中国;在高丽时大兴佛教,到末期从元朝引进宋代理学,孔子、朱子后裔的学说一并传入朝鲜。

——摘编自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研究》

中世纪期间,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珍视。1500年后,中西方贸易扩大,但中国瓷器仍然作为奢侈品主要为皇室和上层社会享用。到17世纪,瓷器已成为“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古代朝鲜与中国交往的特点。

18世纪,仅有记载的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瓷器就达3000万件,但当时的外销瓷器规模远不止于此:从市场看,除了欧洲,日本、东南亚和南亚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重要市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把美洲市场纳入了世界瓷器贸易中;从贸易商看,除了荷兰商人外,还有中国海商,东印度公司、散商以及已逐渐衰落的葡、西两国商人。

——摘编自刘强《18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制瓷业的衰落:一个全球的视角》

(3)根据材料,概述16-18世纪中外瓷器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1942年,一些国家开始思考和计划如何构建一个新的战后世界,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194310月,《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于莫斯科发表。其中规定:“一、四国(美、英、中、苏)对轴心国继续敌对行动,直至他们无条件投降;二、四国同意采取措施,保证由战争迅速有序地过渡到和平,并建立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三、四国承认有必要根据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四、四国在普遍安全制度建立以前,将彼此磋商,代表国际社会采取共同行动,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五、四国约定在战争终止后,将不在其他国家领土内使用军事力量,并对战后军备管制达成一实际可行的普遍协议等。”

——摘编自《联合国50周年年鉴特刊》等

(4)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四国普遍安全宣言》进行评析。
2024-04-2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A卷
4 . 【奴隶制与社会发展】

材料一极端民主政治催生出了雅典某些特殊的美德——“自由、平等、友爱”,这些美德最直接地表现了对弱者的同情。与奴隶均为国家所有的斯巴达不同,雅典除少数国有制外,绝大部分奴隶属于家庭个人所有,奴隶主与奴隶并肩工作、共同生活,他们的关系甚至要比夫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还要亲密。

——摘编自周芸《论古代雅典“温和”的奴隶制》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末期,部分聪明的奴隶主为避免奴隶逃亡或吸引逃亡的奴隶,逐步改变对奴隶的剥削方式,他们把大范围的土地划分成许多小块,交给赎身的奴隶耕种,由此就变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隶农。进入帝国时代,隶农制获得较大发展,遍布于意大利本土和地中海沿岸各行省。许多贫困农民因不堪政府重税的盘剥和官吏的欺压,也被迫将自己的小块土地“献给”大土地占有者,以求获得“保护”,充当其隶农。恩格斯认为“隶农制是罗马奴隶制占有制生产危机的产物”“是孕育于奴隶社会中的一种新的封建因素”。

——摘编自任宪宝主编《全球通史:人类共同体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雅典“温和”奴隶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隶农制的特点,并对古罗马隶农制进行简要评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所示为两位学者对古代文献中关于大秦(罗马)记载的评述。据此可知,两位学者认为这些文献记载表(     
序号评述
1汉魏史册中的大秦传记,“大概由于传闻,不免失真,本土和属土的情况也不易分清;又因为时人相信西方为神仙所居而有所美化,以致无法——指实;然而,也不能认为完全是无稽之谈,从中至少可以略窥罗马帝国在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2《后汉书》之《大秦传》包含两部分内容:“一系汉人实地见闻的事实,一系编者身倚案头幻想而出的空中楼阁之谈。”因之,“如欲解释《大秦传》得当,必须区别此传记事,何者为实际的事实,而何者则系汉人幻想之谈”
A.借助科学方法得出合理结论B.仍须与考古发掘相互印证
C.以独特的视角阐述历史规律D.对历史研究仍有史料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他的帝国在他死后并没有延续下去,但长期的、远距离的文化交流却在被分割的国家中蓬勃兴起。在印度的边境,犍陀罗王国将佛教与希腊风格的艺术相结合。”材料评述的“他的帝国”(     
①兴起于伊朗高原                                           ②地跨欧亚非三洲
③实行了行省制度                                           ④推广了希腊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