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大约从公元前4千纪起,青金石受到了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两河流域人们的追捧,逐渐形成了一条几乎覆盖了地中海沿岸到帕米尔西麓的“青金石之路”。而帕米尔东麓再向东,就是古代中国的“玉石之路”,两者相连,正是后来的丝绸之路。这表明当时(       
A.跨区域的文明交流加强B.世界文明逐渐连为整体
C.西亚北非文化同宗同源D.丝绸之路沟通东西交往
2 .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文明的漩涡里了”。随着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材料一   罗塞塔石碑不仅仅呈现了古代文明的辉煌,其辗转流变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殖民历史的体现。有关罗塞塔石碑的学术年表,如下

时间事件
公元前196为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他将同样的内容用三种语言记录了三遍,其一是官方的古希腊语,另两种是古埃及语的两种形式。
1799拿破仑入侵埃及,石碑被发现。随行学者专家立刻断定这是重要的文物。
1801英国在尼罗河河口海战中打败法国,法国交出一切在埃及发现的文物,包括罗塞塔石碑。
1802大英博物馆埃及古物部成立,罗塞塔石碑作为镇馆之宝展出。
1817英国学者托马斯·杨提出石碑文字上刻有托勒密字样,但未能破解文字。
1822法国学者商博良完成了所有的文字破译工作。
1883大英博物馆中已有大约五万件埃及古代生活藏品(包括拉美西斯胸像和其他巨型雕塑),埃及展厅扩大。
1917由于一战的扩大,罗塞塔石碑被转移保护,直至两年后回归大英博物馆。
1993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

材料二   只有少数几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就是其中一个,他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的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他们所占据的地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推测罗塞塔石碑上同时刻有希腊语和埃及语言的原因。并谈谈你对罗塞塔石碑命运的看法。
2.材料二中“非凡预测”所指系列事件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简要说说美国黑人领袖“非凡预测”的依据。
3.根据所学知识和提示,完成下列填充。
①欧洲殖民者侵入非洲:“柏林会议”   ②工业革命
③暴力掠夺,资本原始积累   ④西班牙主要在美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⑤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⑥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2023-11-0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新旧“世界七大奇迹”。

约公元前3世纪,一位地中海沿岸的旅行家提出了“世界七大奇迹”。他心目中“奇迹”的主要依据是规制宏大。它们分布如下



1.从上述“奇迹”的分布和具体指向看,古代文明表现出的明显特征是(单选)
A.欧洲中心B.分布集中C.联系广泛D.多元发展
2.“太阳神巨像”“宙斯神庙”“阿尔忒弥斯神庙”“金字塔”等“奇迹”,反映出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特点是(单选)
A.等级分化B.崇尚神灵C.重视农耕D.专制集权
3.将下列早期文明成果与上述奇迹所属的文明区域匹配。(填写图中字母)
文明成果①《荷马史诗》②象形文字③《汉谟拉比法典》
文明区域区域区域区域

4.吉萨金字塔群是唯一留存至今的“奇迹”,修建于约公元前2575至前2465年。大约同时期,D地区处于(单选)
A.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时期B.古代城邦国家时期
C.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时期D.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

2007年,瑞士“新世界七大奇迹基金会”,通过全球范围投票决定“新世界七大奇迹”。它们分布如下

5.墨西哥奇琴·伊察金字塔和秘鲁马丘比丘遗址,分别属于古代美洲的(单选)
A.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B.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
C.玛雅文明、印加文明D.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
6.为“中国万里长城”简要撰写“一生中必去打卡的历史‘奇迹’”推荐理由。
一生中必去打卡的历史“奇迹”
中国万里长城
推荐理由
7.“新世界七大奇迹”与古代“世界七大奇迹”,在分布与具体指向上有很大不同。你认为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3-11-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约5000年—3000年间,产于阿富汗的青金石(一种蓝宝石),经陆上和海上两条“青金石之路”,运至两河流域,并转运埃及,最后出现在古埃及图坦卡蒙面具、苏美尔人的神庙装饰及祭品等处。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古文明多元一体的趋向B.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善
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发展D.地区性大帝国的扩展
2023-11-05更新 | 982次组卷 | 27卷引用:广东省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旺中学2023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从公元前2000年始,两河流域先后崛起巴比伦、赫梯、亚述诸帝国,霸权几易其主。与此同时(     
A.促进了人类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B.造就了古代文明的多元格局
C.加速了东地中海周边的文化交融D.推动了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
2023-11-0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世界文明交流、发展与进步

材料一   (古代中西亚地区,关于中国,流传着桃花石(taugast,有人认为是拓跋的音译),桃花石是一座著名的城市,距被称为突厥的人的地区约2400公里,桃花石的首领被称为“太上”,他们从事贸易方面具有极大地规模和便利,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金银。桃花石以一条大江为界。从前,这条江将隔岸遥遥相望的两大政权分隔开了。其中一个政权尚黑衣,另一个尚红衣。到了相当于摩里士皇帝(拜占庭君主,582602年在位)的统治时期,那些穿黑衣者越过了大江,向那些穿红衣者发动了战争。他们成为胜利者并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在桃花石,随处可见产丝的蚕虫,色彩斑斓。桃花石人在驯养这类小动物上颇传技艺,并竞相为之。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等

(1)结合所学,推测材料中反映的古代中国的任意两则史实,你如何看待这则传说。

材料二   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5一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646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欧洲1750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浓、三权分立等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任选三个角度(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11-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公元前1世纪,在早期大帝国兴起的同时,雅利安人的活动范围从印度河流域扩展到恒河流域,古希腊人的殖民据点也几乎遍及整个地中海地区。材料主要反映了(     
A.早期文明的扩张潜能B.农耕文明的制度优势
C.欧亚文明的多元互补D.文明交流的武力方式
2023-10-27更新 | 16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有学者说:“东方民族的阿拉伯数字、指南针、火药和纸等,曾给西方文明以决定性的影响;伊斯兰文明与西方长达数世纪的交流,给中世纪欧洲在数学、科学、医药和农业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不同类型的文明,既有其独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又有许多人类共同的东西。”该学者意在说明(     
A.文明碰撞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B.人类文明统一性和多元性并行不悖
C.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同源性D.地中海阻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图上的文明史(见下图)


   

材料二从公元前8世纪中期到公元前6世纪晚期,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400多处殖民地。从过程看,海外殖民通常先由某一城邦发起,它通常被称为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这一家国被称为子邦-殖民城邦。殖民城邦和母邦在政治经济关系上是平等的,所有子邦都是希腊世界的新成员,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和希腊本土诸邦类似。于是子邦和母邦、殖民地区和希腊本土之间展开频繁的经济往来,希腊的商业贸易受惠良多。广泛密切的贸易联系还进一步扩大了海外市场,构成了一个海洋与大陆交错、东方与西方联结的前所未有的地中海最大贸易圈和经济圈,这远远超过了公元前2千纪爱琴文明的规模。这个更广阔的活动天地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对希腊城邦的影响也是很积极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等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演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以“文明的交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0-26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人类文明本多样,世界文明皆平等,交流互鉴促发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5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已开始与阿拉伯人通商,从而形成各自对对方形象认识的雏形。艾布·阿提凯转述穆罕默德的训示说:“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中古时期阿拉伯地理书籍中,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商人们公正、守信,人们心灵手巧,精于手工艺品。马斯欧迪曾描述“中国国王最注重体察民情和善待士兵”。从第一本记载中国的阿拉伯地理文献《中国印度见闻录》(成书于851年)一直到阿拉伯地理学走向衰落的13世纪完成的《伊本·白图泰游记》,阿拉伯人对于中国的描写从未中断过。伊利汗国时期的历史书、地理书等作品中关于中国的记载,呈现出突破性的进步。不过,他们曾描写中国的鸡比鸵鸟还大,把所见到的一切精美的手工艺品都称为中国产的。

——摘编自郭筠《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研究》

材料二   2001年,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成立,针对阿拉伯国家开展民间友好工作。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新的双边合作机制,发展成为涵盖众多领域、建有10余项机制的集体合作平台。2006年,首届阿拉伯艺术节在中国举行,成为中阿合作论坛之下中阿文化交流、文明时话的重要机制。2014年,中阿双方确定2014年和2015年为中阿友好年,并倡导中阿共建“一带一路”。

——摘编自刘少华《走在古今丝路上的中阿交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阿拉伯地理文献中出现“中国形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古时期阿拉伯地理相关文献所记述的“中国形象”的特征。
2023-10-2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石门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