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古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从11世纪“城市兴起”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7个世纪间,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不及工业革命后一个世纪的成就。在封建农奴制下,农奴没有人身自由、迁徙权利和婚姻自由,也没有择业权利,农奴大部分时间须为领主服劳役以及在自己份地上进行农业劳动,不能自由从事庄园手工业等其他生产活动。大多数农奴基本上被固定在份地或领主自营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尽管英国中世纪也出现城市兴起,不过当时的城市人口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并未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许多市民仍然在城市边耕种一小块地,还要向领主交纳继承税和承担一定的劳役。可见,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城市化,同低水平的农业生产力相适应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土地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种生活生产资料,还具有某种社会和文化的象征意义,每一块土地都记载着家族的历史,印有家族的名字。拥有土地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符合封建农本社会正统观念。

——摘编自谷延方《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材料二   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头3年间,有300余万农民进城就业,占同期城市就业人数的30%。1957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于是,1960年年底,中央不得不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企业的关停并转,精减大批城镇职工返回农村,实行“逆向转移”。从1979年到1997年的18年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在主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渠道的这次转移过程中,呈现出自发转移的特征。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并要求各地认真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劳动合同管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兰荣禄《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11-18世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东晋高僧法显(337-420年)的笔下,笈多王朝统治下的社会和平、繁荣,帝国之内,不需要通行证。这些记载反映了(     
A.加纳的繁荣发展景象B.丝绸之路开辟的历程
C.北印度地区社会状况D.中日两国间友好往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5世纪初叶,英格兰沃克伯爵的全体佃户经与领主数次较量与谈判,迫使领主作出重大让步,地租下降2/3以上。在那一年的庄园档案上,记载着领主做出妥协的理由:“若不降低地租,他们就要集体离开庄园。”这表明当时的英格兰(     
A.地主阶层的政治特权受到限制B.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弱化
C.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特色D.圈地运动赋予了民众迁徙自由
4 . 据《隋书东夷倭国传》记载,大业三年,倭国派小野妹子使隋,国书抬头为“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炀帝大为不快,吩咐“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次年,小野妹子再度来访,国书抬头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炀帝依然不快。这反映了日本
A.大化改新后国力增强B.注重外交策略的灵活调整
C.已确立中央集权制度D.希望建立对等的国家关系
2021-07-10更新 | 670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