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权、教会与城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库、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12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一个骑士俘获另一个骑士后,不再给他戴上镣铐、投入地牢,直到家族和陪臣付钱赎回,相反,俘虏被待若上宾。12世纪中叶,任何体面的骑士都会给敌手一个穿盔戴甲的机会,然后再发动攻击。12世纪末,许多骑士不再承认他们为利益而战,他们仅仅为荣誉而战。12世纪对武士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一种对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的新的强调。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教会教导妇女要臣服于丈夫,但它一直倡导尊重妇女,对妇女要温文尔雅。然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第七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骑士精神形成的原因,并概括骑士精神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3-05-01更新 | 308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统治者与社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国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很多人以为“中国”是指“中央帝国(Middle Kingdom)”,但这个词最初是指“中原的诸国”。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国际体系”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国际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查尔斯·蒂利认为,战争的压力迫使统治者征用物资,因而不得不与国内资源持有者进行“谈判”,这些“谈判”带来各种权利。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三个重大的让步:一是言论自由,二是允许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给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不过,秦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国际体系,此后,秦始皇不再需要争取人心,遂以暴政取代“公民权”。

——摘编自许田波《战争、国家形成及公民权》

材料二在奥尔森看来,国家、政府或统治者努力保障个人权利并避免过度掠夺,均源于所谓的“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证自身收入的长期最大化。16世纪末的英国,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路易十六时代的法国也是如此,因为贵族往往更敢于冒险,投资也更大胆。1603年的伦敦,正值伊丽莎白统治的晚年,大小事务都受约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产状况,代表商人集团的新贵们在议会中的席位明显增加,新兴阶级不仅影响、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议会。大城市的市政权往往把持在大商人手中:伊丽莎白时代的46届伦敦市长全部是12个同业公会或贸易公司的头面人物。在亨利八世后期的议会立法中,涉及社会经济内容的议案占总数的75%。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握有灵活动产的商业家族比起旧土地贵族更能缓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则对商人集团予以特许权的“回报”。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在国内,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在国外,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新兴利益集团与统治者之间的默契,使得奥尔森定义的“共容利益”不断扩大,正是二者之间的利益融合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

——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群体能拥有一定权利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社会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采邑制是西欧中世纪时期的一项基础性制度。中世纪早期的经济,以自给自足形态的农业为主导,商品经济落后,土地是最有价值的财产,这成为采邑制产生的经济背景;“蛮族”入侵引起社会的长期动荡和不安,使得追求受强者保护的私人依附成为一种社会需要,这为采邑制的产生提供了社会背景。从人身依附关系中逐步演化出的附庸制,为采邑制的产生提供了人际关系背景。采邑制,既可以表达为一种政治制度、也可以表达为一种经济制度,由此呈现出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摘编自赵海波《试析西欧中世纪采邑制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特征》

材料二   9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从最初的军事性机制扩展为组织经济生产的纽带,封建社会日益成熟稳定。到1213世纪,随着西欧经济的缓慢复兴,在西欧的一些交通要道逐渐兴起了贸易中心,最初的贸易中心只是一些定期的贸易集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市发展为常设性的中心,是手工业和商业的聚集地,成为城市的雏形。中世纪中期,欧洲水陆商路几乎扩张至整个西欧地区,在多瑙河、莱茵河流域乃至西班牙和英格兰各处,凡水陆交通要道口都出现了城市。这造就了西欧城市兴起的一大特征,即分布的普遍性。

——摘编自许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

材料三   琅城起义是法国城市争取自治权的标志性事件。12世纪初,为了摆脱其领主高德理主教的贪婪统治,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高德理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又要重新统治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于1112年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国王路易六世在武力镇压未能奏效的情况下,与琅城居民代表开展谈判,终于在1128年向琅城颁发特许状,承认城市自治权力和工商特权,明确市民的权利和义务。

——摘编自朱明《中世纪法国城市“公社运动”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采邑制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中期西欧城市兴起的条件。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琅城为获得自治权而先后采用的方式,并分析路易六世愿意颁发特许状的原因;
4 . 西欧王权的加强
(1)背景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②中古中后期,西欧_____逐渐稳定,经济增长。
(2)表现:15世纪晚期,英国_____时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国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15世纪末,_____半岛上形成西班牙和葡萄牙。
(3)影响:为西欧_____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3-08-2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通史版课时夯基专题练-世界史1-2中古时期的世界文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专制王权国家的产生背景

材料一   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如同四处开放的花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市民阶层必须展开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这一点与封建王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李堃


材料二   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最后,法国获胜,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在战争中,法国人民为赶走英国军队,奋起抗争。女英雄贞德领兵多次击败英军,推动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历史选择性必修1_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就反映这种社会组织结构的社会观念来说,广大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或生长于斯的地方集团的忠诚,要么是对基督教的顶礼膜拜。博伊德·C·沙夫尔指出,人民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因此,占据中世纪西欧社会主导观念的是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而这两种观念则极大地压抑和阻挡着民族情感、民族意识的产生。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四   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教材归纳出专制王权国家的产生背景。
2023-10-16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6 . 王权的加强
(1)背景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____①软弱。
____②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表现
①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____③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 ____④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③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2023-04-2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纲要下第二单元知识串讲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获得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市共同体鼓励了人们“一种自从古希腊和古罗马衰落以来已经不复存在的自信心、权威和作为公民的自豪感”,使城市法得以出现。城市法抛弃了不符合城市生活的封建习惯,重新确立了新的民事财产商业制度。对瓦解封建制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重新建立社会法则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程化美《简述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城市自治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城市自治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3-07-18更新 | 202次组卷 | 3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1)背景
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②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③封建主用对待____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2)方式: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2022-09-2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18中古时期的欧洲-纲要下-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9 . 中古西欧教会
(1)背景: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举足轻重。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756年加洛林王朝_____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选必3)
(2)教会地位
①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_____
②政治: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_____
③思想: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_____,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3)宗教伦理与教化表现:教士们主要任务是宣讲教义;教会还开办学校,学校主要讲授宗教内容;节日大多与基督教有关;教会对人们的日常告诫。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选必1)
2022-10-0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8讲中古时期的欧洲-纲要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10 . 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和城市:城市____
(1)背景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10—11世纪兴起许多____。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
(2)方式: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
(3)影响: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兴办____,培养人才;支持王权,促进____事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