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古时期的印度、日本、朝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2021高二上·浙江·学业考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君主已夺取罗马帝国的权力,但缺乏维持官僚机构、法院和军队所需资金。当时唯一可以供选择的办法就是将地产作为服务的报酬。但是,接受者们即封臣们倾向于地产当做私人领地来管理。(后来)政权转到了封臣们手中;封臣们的地产即采邑实际上已变为私有财产。这些强有力的封建主再把他们的土地分成更小的封地,分给那些依靠他们而不是依靠国王的追随者。封建领主和封建契约,规定了彼此间的某些义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封建领主提供封地以外,还应提供保护;而封臣则应根据当地习惯,每年服一次兵役,通常约40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要把西欧与同时期那些刚刚部分步入文明阶段并且变革也同样迅速的社会相比。欧洲的统治局面与非洲的局势相近,尤其是与日本的局势更为相似。日本可以说是与欧洲同期的唯一一个封建社会。而在对外扩张的兴趣上,西欧要比日本大的多,十字军东征就是一个明证。

——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背景,并分别说明封君和封臣的权力和义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日本政府在封建社会时期对外扩张的史实。试以10-12世纪日本的相关史实,从经济组织形式及其秩序维护、制度保障方面说明欧洲的统治局面“与日本的局势更为相似”。
2023-09-15更新 | 57次组卷 | 4卷引用:【学考复习】(纲要下)2024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非选择题)

2 . 中国既是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国家,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二十三年(623年)

其臣连等伴造国造(均为世袭贵族名称),各置已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已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及进调赋时,其臣连伴造等,先自收敛,然后分进。修治宫殿,筑造陵园,各率已民,随事而作。……强盗窃盗并起之,不可止。

——《日本书纪》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6年)

材料二   “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双翼(五代后周官员)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

——《高丽史》

材料三   早期东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中心在黄河、长江流域,主体是涵盖中国大部地区的“早期中国文化圈”,东南包括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屿,东部涉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岛,北向波及亚欧草原,西向触及中亚。

——韩建业《全新世亚欧大陆的三大文化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并用一句话概括其改革的主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朝鲜高丽王朝进行制度革新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两国制度文化革新的共同特点,并结合唐朝佛教发展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中心地位。
23-24高二上·湖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六七世纪之交,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完善了自北朝以来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改革政治体制,加强集权化。日益强盛的新罗不仅驱逐了日本在朝鲜的侵略势力,并且威胁着日本的盟国百济……而日本统治阶级在国内疯狂兼并土地,增置部民,战争不已,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人民反抗斗争不断。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645612日,中大兄皇子等乘接见朝鲜使节之机,发动政变,夺取政权,由中大兄皇子之舅轻皇子继位,称孝德天皇。孝德天皇与革新派关系……66年元旦,天皇发布《改新之诏》,是为大化改新。新政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废除贵族私有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第二,实行“班田收授法”,受田者须负担租庸调。第三,改革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氏族贵族世袭制。

——摘编自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特点。
2023-10-28更新 | 135次组卷 | 3卷引用:热搜题 纲要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园制是古代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应仁之乱(1467年)后,大部分庄园趋向没落,名田进一步解体,与庄园体制不同的新的租佃关系开始出现。加上15世纪农民的反年贡斗争不断高涨,频繁的农民暴动如“土一揆”“国一揆”“一向一揆”和“德政一揆”等也成为加速庄园制解体的重要因素。土豪与富农成为这一时期“地下请”的主体,加之“守护”和“战国大名”的存在,使庄园制越来越有名无实。武装大名代官逐渐支配了农村,取代了原来的庄园机构。一般认为,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恶党”应属于瓦解庄园制度或具有一定变革性质和作用的势力。这一时期,各庄园均普遍出现了村民百姓反对领主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明庄园制从基础上遭到瓦解,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王军《日本庄园公领制初探》

材料二   在西欧早期的封建体制下,以庄园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本能地抑制商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中世纪欧洲的庄园是自成一体、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大小土地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结合起来,达成了一种被称为“封君封臣”制的契约。大地主作为封君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县赐给投奔自己的下级地主贵族,使之成为自己的封臣。作为报偿,封臣要为封君提供武装支持。这种“采邑”或恩赐地,起初是可以废除或以其他名义取消的,但不久就成为世袭的“封土”了。这些“封土”成了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它是西欧当时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

——摘编自田红贺淑俊《浅析日本与西欧封建庄园制产生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庄园衰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庄园的特点,并说明其与日本庄园在本质上的相同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海外扩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跨大西洋的贸易为英国输入了诸如土豆和蔗糖这样的营养食物以及大量的鳕鱼和鳔鱼。值得注意的是,1英亩的甘蔗所产出的能量相当于12英亩小麦产出的能量。殖民治动使剩余人口的移民成为可能。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东西方文明,维格域张瓷?)

材料二   日本人正处于德川幕府时代,1640年后执行的是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到18世纪晚期,英国农民的食物包括肉类产品等,同时代的日本人却主要靠单一的食物摄取,这些食物95%都是谷物,其中又以大米为主。这种食物上的差异就说明了1600年后需显著的身高差距。18世纪英国罪犯的平均身高为170厘米。同时期日本士兵的平均身高只有159厘米。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东西方文明,谁将战胜谁?》

(1)指出材料一中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问题得以缓解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日本人和英国人身高差的原因,由此得出什么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遣唐使和大多数的留学生、学问僧等回国后都作出了贡献。推动日本社会进一步发展,还表现在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政治方面,日本孝德天皇的大化革新的出现,就是在高向玄理等遣唐学生推动下进行的。他们改革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仿效唐制,为强化提高天皇的权威建立年号,称孝德天皇元年为大化元年(645),是为日本天皇设立年号之始,同时也是大化改革的名称的由来。随后全面学习唐律令,主要以唐《永徽令》为样板。在文武天皇(701年,唐大宝元年)所颁布的《大宝律》中的《田令》规定有关口分田、职分田、公廨田等名称和内容都与唐朝均田法令一样……设立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太政官下辖八省,各省又下辖若干察、司分理政务,一台为弹正台(相当唐的御史台);地方行政组织为国、郡、里。全日本国置六十余“国”,长官叫“国守”。 军队在中央设五卫府。 随着《论语》等儒家经典传入日本,儒家思想被注入政治之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天智天皇时期(662—671)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学科分为明经、经传、明法、书、算等科,基本与唐相仿。

—孙宏:《简论日本遣唐使》,载《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1)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大化革新的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革新的内外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化改新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023-10-31更新 | 221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零诊历史试题
7 . 印度人强调因果,原因加上行动就是结果,果是因在另一个时间的体现。印度人产生了四大皆空的思想。梵语语法上说,一切名词都来自动作,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究其根本不过是一些动作或状态的结果罢了。这体现了
A.印度人的思想深受宗教的影响B.印度的政治生活运行模式
C.佛教的产生来自对印度教的反思D.印度人民的生活状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