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美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玉米原产于美洲,并伴随全球化进程广泛传播,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那时候,山里来了一帮种玉米的人。他们种玉米不是为了自己吃,也不是为了养活家人,而是要把玉米卖给别人,一心想发财……过去,这里是莽莽苍苍的群山,如今变成荒山秃岭。守林人呜呜咽咽地唱起悲歌……谁砍伐树木,加斯巴尔就该撕碎他的 眼睑;谁放火烧山,加斯巴尔就该烧毁他的睫毛……

——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小说)(1949年)

材料三   16、17世纪,玉米在欧洲的名称有“ 西班牙麦、印第安麦、土耳其麦、法兰西粟”等,在西非被称为“葡萄牙黍”,在日本称为“南蛮黍”等。

——张箭《从美洲到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之路》

材料四   在湿热的西非和漫长的越洋旅程中,奴隶贸易要求能长时间储存并满足大量需求的食物,体积不大的玉米就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和水分。

——阿图洛瓦尔曼《玉米与资》

材料五   玉米传入中国,其渠道比较多。简单来说,一是从西亚、中亚等传入我国西北;二是经印支、缅甸等传入我国西南;三是越印度洋、中国南海,传入我国东南沿海。

——整理自张箭《从美洲到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之路》

材料六

——资料来源:曹树基的“中国人口数据库(1393—1953)”

(1)“玛雅玉米神像 ”,可用以实证(     )(单选)
A.人类驯化玉米B.玛雅文明高度发达
C.英国殖民拉美D.玛雅人的信仰观念

(2)小说《玉米人》,以艺术手法反映的本质冲突是(     )(双选)
A.个体劳作与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B.自给自足与市场主导的经济形态
C.自主经营与侵略掠夺的政治立场
D.顺应自然与改变自然的思想观念

(3)从材料三玉米的名称中,可以提取哪些方面的历史信息?
(4)材料四“越洋旅程”中的“洋 ”当指(     )(单选)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地中海

(5)材料五的路线中,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一致的是(     )(单选)
A.路线“一”B.路线“二”C.路线“三”

(6)依据材料六,哪一时期人口呈整体上升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经济原因有哪些?
(7)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玉米传播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2024-03-15更新 | 45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 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2 . 城市之光。人类历史刚刚破晓时,城市便已经发展到了成熟形式。考察那些依稀可辨的踪迹,可以回望文明的进程。
(1)将下列城市与地图中所示区域进行匹配。(填涂字母)。

(2)巴比伦古城遗址位于西亚的两河流域,早期居住在此的苏美尔人发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单选)(     
A.腓尼基字母B.楔形文字C.甲骨文D.拉丁字母

(3)结合地图与所学,作为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都城的君士坦丁堡,具有(双选)(     
A.联通东西方的贸易B.传承希腊罗马文化
C.完善民主共和制度D.汇聚工业生产资本

(4)图D马丘比丘古城遗址见证了(单选)(     
A.三角贸易带来了古城的繁荣B.迪亚士绕过了非洲好望角
C.殖民活动中断该地历史进程D.商品出现了世界性的流动

(5)依照示例,试拟定专题,并选择与之匹配的文物,并且添加相符合的代表性文化。
示例:专题:研究古代两河地区的历史。
展品和理由:C巴比伦古城遗址:研究两河流域的建筑、社会生活、文字、政治等多个方面,与《汉谟拉比法典》一起共同研究,两河流域的历史和特点。
专题:独特的美洲文化。
展品和理由:
(6)观察B图与E图中的两座城市,简要概括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024-02-2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上海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3 . 改变世界的七次信息革命

改变人类世界的力量是什么?真正改变人类世界最强大的力量就是信息革命。信息的传递能力决定了人类接受信息的能力,更多的信息接受是人类对世界认知更多的积累,也是人类进化发展的根本力量。

今天人类已经经历了6次信息革命,经过这6次信息革命,人类终于演进走向一个智能的时代。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的产生,让信息可以分享。猿这种动物对于世界的认知,终于不再是自己20年、30年的积累,而是分享甚至接受传承,信息分享通过百万年的积累,人类终于出现。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出现,让信息可以被记录,我们终于有了思想文化的传承,人类的古代文明才得以出现。第三次信息革命,信息可以远距离进行传输,纸和印刷术不仅代表了古代文明的高峰,而且深远地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第四次信息革命,信息可以远距离实时传输,它和工业革命一样,再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电报和电话的能力尤其对于军事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第五次信息革命,电视让信息可以远距离、实时多媒体传输,改变了世界传媒业,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第六次信息革命,互联网让信息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双向交互进行传输,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今天,我们已经站在第七次信息革命的临界点。第七次信息革命,智能互联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网上的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智能学习共同形成的新能力。

——摘编自项立刚《5G机会》


(1)将下列古代文字与其所在的文明区域相匹配。
①楔形文字②象形文字③甲骨文④玛雅独特文字⑤腓尼基字母文字

(2)结合所学知识,印刷书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请你概括七次信息革命的趋势。
(4)根据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人类历史上的七次信息革命?
2023-05-06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中历、西历

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


(1)将下列世界古代各地的历法与所属的地区或主要编者相匹配
A.古代埃及①玛雅历
B.印第安地区②授时历
C.古罗马凯撒③太阳历
D.元朝郭守敬④儒略历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颁赐历书供各国和各地区使用,或授权有些国家或地区据此编出各自的代用历书,此即所谓的“颁正朔”或“奉正朔”,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B7版《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2)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以及中国改用西历的原因。
2023-04-12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城市之光

人类历史刚刚破晓时,城市便已经发展到了成熟形式。考察那些依稀可辨的踪迹,可以回望文明的进程。


(1)将下列城市与地图中所示区域进行匹配。(填涂字母)

(2)巴比伦古城遗址位于西亚的两河流域,早期居住在此的苏美尔人发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单选)(       
A.腓尼基字母B.楔形文字C.甲骨文D.拉丁字母
(3)结合地图与所学,作为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都城的君士坦丁堡,具有(双选)(       
A.联通东西方的贸易B.传承希腊罗马文化
C.完善民主共和制度D.汇聚工业生产资本
(4)图D马丘比丘古城遗址见证了(单选)(       
A.三角贸易带来了古城的繁荣B.迪亚士绕过了非洲好望角
C.殖民活动中断该地历史进程D.商品出现了世界性的流动
(5)观察B图与E图中的两座城市,简要概括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022-12-2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玛雅的预言】神秘的玛雅预言,绚丽的好莱坞大片,让“2012年世界末日论”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引发社会争论与反驳。

材料一:西班牙国王委任的尤卡坦地区主教迭戈兰达曾以清除异端为名主持过一次大规模毁坏玛雅神像和抄本的行动。他的著作《尤卡坦纪事》记载了尤卡坦半岛玛雅人的生活习俗.文化和文物。其中,记载玛雅的长历法编到2012年结束。……玛雅的象形文字已经失传,无法完全破译。

——《失落的玛雅》

材料二:大多数玛雅文明研究者所引用的都仅仅是一块出土于墨西哥南部塔巴斯克州的名为第六纪念碑(Monument 6)的石碑……由于碑文残破,上面的文字内容中提到,在第13个白克顿周期结束时(即2012年),上帝将降临人间。……根据波士顿大学考古学家萨图诺的观点,碑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在碑文中我们没有看到这样写着,比如说‘这里将是世界末日,世界将毁于火海’这样类似的语句。整个碑文中都没有这样的描述。”……名为皮克的玛雅部落长老曾对美国媒体称……2012年12月21日只是玛雅历法中重新计时的“零天”,表示一个轮回结束,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并非指世界末日。

——《2012年为何不会发生世界末日》美国太空总署

材料三:美国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玛雅文化遗址取得重大发现,包括目前所知最古老的玛雅天象表,记录着天象和日历。日历延续至今后7000余年。

——2012年5月美国《科学》杂志


问题:请你站在“末日说”反驳者的立场上,根据上述材料进行论述。
2019-11-01更新 | 309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