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走向整体的世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步连接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交流”指的是16到18世纪间,发生在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间的动植物、微生物的交流和人口的迁移。下表为“哥伦布交流”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

16世纪初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年

西班牙的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35年

法国人带来的流感病毒使圣劳伦斯河谷的印第安人灭绝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

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90年代

爱尔兰、西班牙、法国等地开始种植马铃薯

约1700年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

——《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欧洲和美国的工业家在非洲、美洲、澳大利亚和东欧寻找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例如,纺织业的机械化导致了对原棉的大量需求,这些原棉大部分来自印度、埃及和美国南部。与此相仿,新工业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对橡胶的需求,传送带和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都是橡胶,而橡胶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

——《新全球史》

材料三   有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首先,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诸多因素,如世界贸易、金融、对外投资的空前扩大等,无不是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次,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显然居于主导地位。再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协调机制主要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的。

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首先,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只要生产力发展到这样高的水平,就会出现经济全球化。其次,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当今不仅资本主义国家是市场经济,几乎所有其他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无不在发展市场经济。

——李琮《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性质的不同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交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商业贸易活动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两种不同观点,并就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谈谈你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梦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路,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绝非历史的偶然, 它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宗教、思想根源,且主观条件已经具备,在万事俱备的条件下,一批伟大的航海家勇敢地走在了探索新航路的最前列。

——摘编自王蕊《浅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对新航路的开辟,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近代世界的曙光,有人认为它是人类历史的悲歌。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2023-07-0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天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19世纪的世界贸易图

——星球地图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地图册》

(1)上图中的贸易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并说出你的分类标准。
(2)上图反映了怎样的世界?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结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印度和中国一直是世界一流的棉纺织品制造中心,欧洲棉纺业极端落后,乃至欧洲人经常把棉花想象成“植物绵羊”的样子。16世纪以来,欧洲先发国家的商人阶层在印度影响日增,而非洲统治者特别喜欢他国商人用印度棉布来换取其奴隶,棉布需求剧增,欧洲商人开始加大对印度棉布的采购,以便购买更多的非洲奴隶运往美洲大陆。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大量窃取印度棉纺生产技术,在国内加工成棉布销往世界各地,以便通过提高本国贸易收入加大贵金属的国库储备;与此同时,又制定各种措施限制以印度为代表的其他国家的棉织品进入欧洲市场。18世纪70、80年代以来,处在地球高纬度上的英国曼彻斯特,最不适合棉花种植的地区却成了全球最具活力的棉花纺织中心。

——摘编自靳凤林《全球正义与权力、资本、劳动的国际伦理冲突——以〈棉花帝国〉的历史叙事逻辑为例》

材料二

棉纺织品开辟了早期的全球化经济,1750年之后,随着棉纺织品引领欧洲的工业化进程,它也开启了全球化经济的转型。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催生的机器工业又推动了棉花制造帝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棉织品进入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家庭和衣柜。到19世纪早期,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世界制造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

长期以来,亚、非、拉的广大农民在田野里种植棉花的同时,会间作其他粮食植物,如玉米、稻米、豆类等。到了19世纪后半叶,美国内战结束后出口欧洲的棉花急剧减少,欧洲棉纺制造,商开始在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大力推广棉花出口种植,迫使农民由综合间作种植向单一棉花种植转变,并就地将棉花轧花、压平后直接发往欧洲各地的棉纺厂。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花全球史》

材料三

当今世界,在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压力下,美国在贸易、税收、监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纺织服装行业也进行了积极的结构调整。美国把高成本、低利润的产品或产业链转移到国外,把资本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和产业链留在国内。得益于生产力、灵活性和创新性以及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纺织业保持着全球市场领先者的地位。

——摘编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月刊《中国纺织:英文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棉花贸易中心转移至欧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以来欧洲棉织品贸易带来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纺织品世界贸易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材料二   中国虽然是陆海复合国家,但政治中心在元朝以前,长期滞留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元代以后,才移到东部(南京—北京)。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加上中国传统的塞防思想,造成历代统治者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根据西方海洋战略理论,提出了海疆自守策略:“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这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从1880年起的十余年里,在李鸿章筹划下先后兴建了大沽、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中法战争后,各地督抚亦纷纷陈奏,掀起了海疆防御的大讨论。张之洞提出要设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海军;李鸿章认为“选将储才之法,尤为至要至急”,为此要多办学堂来鼓励有识之士学习海军,并提倡去国外留学。自此以后,清政府开始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郭渊《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海权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2023-09-07更新 | 207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6 .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 伴随着殖民扩张,由资本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这个世界体系中,世界经济体分成了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处于生产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高工资产品所在的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则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其农业依旧在原始技术的低效率基础上停滞与徘徊,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国在外来的现代生产力的冲击下呈现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面对欧美带来的工业文明和侵略扩张的双重冲击,处于农业文明的国家一方面需要维护自身的独立,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向工业文明转变,实现富强,也就是要完成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摘自徐蓝《世界近代史1500-2007

材料三针对“逆全球化”现象,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演讲中指出,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为此,中国明确提出了建设新型全球化的主张和行动纲领,认为新型全球化的推进方向是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赢,其价值追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平台是“一带一路”建设。

——摘编自冯维江《认清逆全球化思潮的谬误》

(1)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中序号所示航线对应的航海家(船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边缘区和半边缘区”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7 . 经济全球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17世纪,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对亚洲航线的寻找,把他们带到了西半球和辽阔的太平洋,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大量减少。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航海家的探险对“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到后来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从18002000年,这一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无往不利。

——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至21世纪物质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推动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发展成果。

——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谈谈你的认识。
8 . 植物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一—(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河南、山东等地爆发饥荒。陈振龙的六世孙陈世元拖家带口从福建北上,将陈家拿手的番薯种植技术传到北方,饥荒危机得以缓解。因“教种有效”,陈世元被清廷授予举人头衔,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因种植、推广农作物而获得举人头衔的人。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

材料三   18世纪,许多欧洲大国开始大规模引种外来高价值植物,并逐渐形成全球植物流动网络。欧洲的政治经济学家认为:精确的自然知识是国家财富积累的关键所在,由此可以影响国家实力。英国皇家植物园尤其注重对外来高价值植物的收藏,该植物园栽培的物种由1769年的60种增加到1813年的11000种。1760至1808年,西班牙国王共派出了57支探险队去调查殖民地的植物群。18世纪末,这些欧洲国家以海外殖民地为主要基地,在全球建立了约1600座不同类型的植物园。有学者指出:“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对植物种质进行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核心与全球边缘之间历史关系的持久特征之一。”

一摘编自张鹏《杰斐逊的植物引种实验及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番薯在中国种植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植物引种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国家植物引种的看法。
2023-07-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末,西、葡两国率先开启近代欧洲的海外扩张之路,并通过《萨拉戈萨条约》把整个世界划分为两大势力范围。随着以民族为核心、以新君主为代表的近代国家在欧洲的普遍确立,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德国人等也加入到对外殖民扩张中,并将之视为挥卫民族利益,巩固主权国家的正义行动,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不同规模的霸权体系。至18世纪中后期,西方现代文明已经在东方传统文明面前确立起不可动摇的绝对优势,越来越多的新辟大陆和亚洲大陆的古老国度被纳入到欧洲的势力范围。欧洲以一种暴戾的方式开启了全球化进程。

——摘编自赵林《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文明分野》

材料二:第三共和国建立后的最初十年中,法国的殖民活动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虽然法国殖民军队在四处点燃战火,但是对于到底要不要殖民,政治精英们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议会中形成了支持殖民与反对殖民的两个派别。而1885年3月的“镇南关——谅山(中、越边境)事件”,直接引发了国内对殖民政策必要性的质疑。当1885年7月和12月,法国政府向议会提交额外拨款的申请时,两派就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展开了一次全方位的辩论。最后殖民派取得了胜利,殖民主义作为第三共和国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逐渐确立。会止,殖民派代表费里发言道:“我们应该开诚布公地说:事实上,高级种族对低级种族具有某种权利……这是因为他们对低级种族负有一种义务——‘文明开化’的义务……我认为欧洲国家应该以一种宽容且正直的态度去履行这项属于文明的高级义务。”

——摘编自刘梦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殖民转向——从1885年关于殖民问题的议会辩论谈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国关于殖民问题辩论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会如何反驳费里的观点。
2023-12-1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耀正优+”名校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的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无论是种植、纺织生产还是使用,都是在相互隔绝的环境之中进行的,没有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力。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改变了棉花的命运,棉花开始成为全球性商品。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帝国在美洲开启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用暴力强占印第安人土地,准允和保护跨大西洋的贩奴贸易,凭借对远洋航行技术的掌握和武装航运的暴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连接美洲、欧洲和非洲以支撑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即“棉花帝国”。

-摘编自王希《评<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世纪下半叶,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出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印花工艺是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创新。这种工艺是在吸收亚洲棉纺技术、美洲染料基础上的创新,也是得益于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特权、专利和版权的保护。1792年至1815年间,欧洲大陆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动乱和经济动荡,造成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棉纺织业发展缓慢,而在同一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却飞速发展,不断出现技术革新。

-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棉花命运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9世纪初欧洲棉纺织业发展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3)从文明交流的角度,谈谈棉纺织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2023-07-01更新 | 84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