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走向整体的世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7 道试题
1 .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世纪末至18世纪世界人口移动简表

时间主要流向主要人流
15世纪末和16世纪从西欧到中、南美和北美从宗主国派去的殖民统治者或移民者及其后裔
16世纪和18世纪从非洲到美洲从非洲运去的黑奴

——摘编自《世界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15世纪末到18世纪人口移动的重要事件,归纳人口移动给相关地区带来的影响。
2024-06-0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孔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政府实行开中法,商人替政府运粮后可以换取政府的盐引,促使占得地缘优势的晋商发展起来,突破地区限制,北上南下贩运盐茶,垄断西北边贸市场。明洪武年间为了恢复经济,政府在山西组织了大规模的向外移民,他们不时与原籍发生往来,促进了晋豫商路的发展。清朝晋豫地区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在各级市场上得到了快速流通,区域性差异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清初《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之间茶叶贸易增加,恰克图几乎成为中俄贸易的唯一市场,也成为晋商活跃的地方。晋豫商路经过明代及清初的发展,到了清中叶达到了繁盛。此时,两省商帮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贸易,并在商路沿线建设会馆,将两省各自特色的产品经晋豫商路转至全国各地。

——摘编自王林林《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材料二   17世纪,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并逐渐从一个商业贸易公司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闽商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身为中英两国的贸易集团代表,贸易往来频繁。由于中西长期以来各方面的差异,两个贸易集团也存在诸多不同。闽商早在唐宋时期便兴起,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闽商注重诚信道义和家族观念。英公司与其相比,存在时间则短了许多,没有内在的文化积累,只是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发展壮大。清朝康熙年间开放海禁之后,商业允许的活动范围虽已恢复,但是经过多年的海禁以及郑氏海商集团的覆灭,中国闽商的实力早已大不如前。明代以前,闽商是封建专制统治下小规模的海上贸易集团,受制于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之后政府管控开始冲破禁令,发展出了私商,但大多数都是白手起家的小型民营产业。英国东印度公司前期是一个商业股份制公司,后来成为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工具。

——摘编自傅晨溪李金云《英国东印度公司与闽商贸易往来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晋豫商路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析闽商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差异。
3 . 城市发展

材料   15001700年欧洲人口10万以上城市统计表

人口数1500年城市数(名称)1700年城市数(名称)
10-204个(法国巴黎,意大利的米兰、那不勒斯与威尼斯)8个(意大利罗马、威尼斯、米兰,西班
牙马德里、葡萄牙里斯本等)
20-4002个(那不勒斯与荷兰阿姆特斯丹)
40万以上02个(伦敦和巴黎)

——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史》

阅读材料、归纳1500-1700年欧洲大城市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影响其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2024-04-2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香料的用途广泛,可用来烹饪菜肴、配制药剂、制作香薰。在大部分欧 洲人眼中,香料比黄金更加重要,是欧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3 世纪以来欧洲进入小冰河 期,气温偏低且十分干燥,不适合种植肉桂、丁香和胡椒等作物,因此高度依赖产自印度、中 国及东南亚的香料。在传统贸易体制下,香料需要辗转陆路和海路,或横跨中国及欧亚草原, 或途经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后进入地中海,最后才能抵达欧洲,耗时极长且运费高昂,一路 上香料要在不同商贩手中转手十余次,每次转手都会使价格飙升。阿拉伯人为了维护自己在行 业中的垄断地位,还隐瞒各类香料的原产地,以便坐地起价,攫取大量财富。1453 年,土耳其 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切断了亚欧之间历史悠久的陆路香料贸易通道。为满足本国对香料的需求, 欧洲国家纷纷寻找新的海上航线。

——整理自[美]劳伦斯·贝尔格林《黄金、香料与殖民地 —转动人类历史的麦哲伦航海史》

材料二   17 世纪的东南亚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香料贸易 中心,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都争相进入东南亚,设立贸易据点,以谋求殖民 扩张和商业利益。除了直接同当地商人进行香料交易之外,欧洲国家还在东南亚设立贸易公司, 通过垄断贸易和殖民政策,获得了更大的利润和控制权。例如,17 世纪 20 年代荷兰通过血腥 屠杀独占班达群岛,垄断了肉豆蔻的生产;17 世纪 30 年代至 60 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 毁树政策提高香料售价,并获得了丁香贸易垄断权。自此荷兰在世界香料贸易中长期居于主导 地位。

——整理自金祎成《17 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的香料贸易》

材料三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 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1)根据材料一,归纳 15 世纪欧洲国家开辟香料贸易新航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7 世纪世界香料贸易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料贸易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殖民侵略“双重的使命”的认识。
2024-04-1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掌握并控制了从欧洲经非洲到达亚洲的海上交通线,开始沟通了三大洲的贸易来往。印度尼西亚的香料、中国的茶叶和瓷器、印度的纺织品,开始通过海路运销到欧洲。与此同时,西班牙人控制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海运,美洲的白银、巴西的蔗糖源源运往欧洲。随后,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加入到这一殖民掠夺的行列中来,进一步推进了各大洲之间的贸易来往。到1775年时,其对外贸易的范围已扩大到世界各地,将近2/3的原料来源和贸易对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起步阶段。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直接诱发了欧洲商业革命的爆发、加速了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开创新的世界市场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朱丽君等《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024-04-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为它的驯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种、储藏、加工、食用等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马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懂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检测,介绍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到18世纪末期,马铃薯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

材料二   马铃薯在爱尔兰反而很快扎根,成为了爱尔兰人的喜爱食物和依赖食物。进入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以至于土地不得不被分割为更小的地块,越来越多的人主要靠田地里的马铃薯生活,最穷的农民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马铃薯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对外大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

——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末期以来马铃薯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食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香料的用途广泛,可用来烹饪菜肴、配制药剂、制作香薰。在大部分欧洲人眼中,香料比黄金更加重要,是欧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3世纪以来欧洲进入小冰河期,气温偏低且十分干燥,不适合种植肉桂、丁香和胡椒等作物,因此高度依赖产自印度、中国及东南亚的香料。在传统贸易体制下,香料需要辗转陆路和海路,或横跨中国及欧亚草原,或途经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后进入地中海,最后才能抵达欧洲,耗时极长且运费高昂,一路上香料要在不同商贩手中转手十余次,每次转手都会使价格飙升。阿拉伯人为了维护自己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还隐瞒各类香料的原产地,以便坐地起价,攫取大量财富。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切断了亚欧之间历史悠久的陆路香料贸易通道。为满足本国对香料的需求,欧洲国家纷纷寻找新的海上航线。

——整理自【美】劳伦斯·贝尔格林《黄金、香料与殖民地—转动人类历史的麦哲伦航海史》

材料二   17世纪的东南亚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香料贸易中心,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都争相进入东南亚,设立贸易据点,以谋求殖民扩张和商业利益。除了直接同当地商人进行香料交易之外,欧洲国家还在东南亚设立贸易公司,通过垄断贸易和殖民政策,获得了更大的利润和控制权。例如,17世纪20年代荷兰通过血腥屠杀独占班达群岛,垄断了肉豆蔻的生产;17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毁树政策提高香料售价,并获得了丁香贸易垄断权。自此荷兰在世界香料贸易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整理自金祎成《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的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15世纪欧洲国家开辟香料贸易新航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世界香料贸易的新变化。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场统一的运动……是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某种扩张性体制形成的产物。作为整体的西欧是如何通过向世界扩张获取利益的呢?……(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一方面)区别于古代殖民行动……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中心…… 在不平等的关系上把西欧与世界各地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各地的产品转化为自己的物质财富。……16 世纪和17 世纪初是西欧国家通过殖民征服和海外贸易,使自己向世界生产中心转化的过程。

——摘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

材料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随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先后完成,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能只满足国内市场,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而蒸汽机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19 世纪60~70 年代,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显著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和美国发生。立体交通运输(飞机、汽车以及远洋轮船)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出现, 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摘编自李南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是如何开辟世界市场的?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列举和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一、二,辩证解读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2023-10-11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末,西、葡两国率先开启近代欧洲的海外扩张之路,并通过《萨拉戈萨条约》把整个世界划分为两大势力范围。随着以民族为核心、以新君主为代表的近代国家在欧洲的普遍确立,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德国人等也加入到对外殖民扩张中,并将之视为挥卫民族利益,巩固主权国家的正义行动,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不同规模的霸权体系。至18世纪中后期,西方现代文明已经在东方传统文明面前确立起不可动摇的绝对优势,越来越多的新辟大陆和亚洲大陆的古老国度被纳入到欧洲的势力范围。欧洲以一种暴戾的方式开启了全球化进程。

——摘编自赵林《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文明分野》

材料二:第三共和国建立后的最初十年中,法国的殖民活动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虽然法国殖民军队在四处点燃战火,但是对于到底要不要殖民,政治精英们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议会中形成了支持殖民与反对殖民的两个派别。而1885年3月的“镇南关——谅山(中、越边境)事件”,直接引发了国内对殖民政策必要性的质疑。当1885年7月和12月,法国政府向议会提交额外拨款的申请时,两派就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展开了一次全方位的辩论。最后殖民派取得了胜利,殖民主义作为第三共和国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逐渐确立。会止,殖民派代表费里发言道:“我们应该开诚布公地说:事实上,高级种族对低级种族具有某种权利……这是因为他们对低级种族负有一种义务——‘文明开化’的义务……我认为欧洲国家应该以一种宽容且正直的态度去履行这项属于文明的高级义务。”

——摘编自刘梦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殖民转向——从1885年关于殖民问题的议会辩论谈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国关于殖民问题辩论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会如何反驳费里的观点。
2023-12-1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耀正优+”名校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有限的农产品直接交易活动多由那些偶然、分散的村庄市场来承担。9~10世纪开始,农民比较普遍的进入市场,交换活动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此时许多村庄是通过国王或封建领主的特许状的授权而建立市场的。从11世纪中叶起,许多市场村庄随着人口和手工业活动的频繁而逐渐发展成城镇,村庄市场也就发展成了城镇市场,市场上各类农产品、手工制品“鱼龙混杂”,交易品良莠不齐,地区间币制混乱,因此“市集书记”一职成为市场的“监督助理”。有学者认为中世纪中期的西欧市场交易是“一种确定的和法律的行为,法律禁止人们在合法的市场之外做买卖交易”。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商业交换网络体系研究》

材料二   进入15世纪后期,西欧对利润无限制的追求,推动着商人们不断进行市场分工,商人开始注重与国外客户进行广泛的贸易。随着人们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香料、丝绸等高档奢侈品的需求加快,高额的利润迫使商人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国际化市场交易,一些大的集市逐渐发展为国际交易中心,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市场网络在16世纪发展成为覆盖区域性的市场网络,安特卫普等地成了主要交易中心,汉萨同盟等组织也日趋发展起来。商法逐步完善,商人成为以个人名义从事商业活动获取利润的人,产权私有化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交易也更加规范化。这也确保统治者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税收,反过来,统治者通过法律的保护作用,确保市场健康运行。

——摘编自魏跃军《14世纪中叶~16世纪中叶西欧商品市场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世纪早、中期的西欧商业市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末至16世纪西欧商业市场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023-11-0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