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航路的开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地图既是人们空间认知的图像表达,又是人们进行空间认识的工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70年,在安特卫普首次出现了名为《地球大观》的地图集。其作品利用大量航海日志与地图资料,采用统一的投影法、 比例尺和“一图配一文”规则,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荷兰人很快效仿这种制图和商业模式,阿姆斯特丹成为后起的行业中心,“地图集”作为一种新型出版物开始流行起来。

1594年,法国人莫里斯·布格罗出版了一部国家地图集《法兰西大观》,收录了18幅王国地图,将古代高卢的疆域同当下法兰西的领土对应起来。波旁王朝也在边境省份任命了多位“国王工程师”直接负责地形的勘测,并且配备了专门的地图绘制人员。他们走遍了王国的疆域,绘制了可以准确定位的地图,还形成了许多文字报告和图集。

———于京东《图上的“国家”:西方政治史研究中的地理学叙事及其变迁》

材料二   清末以降,采用西方印刷技术的新式地图,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 “出版救国” 的重要媒介。20世纪初, 商务印书馆开始涉足地图出版领域,特别是伴随“癸卯学制”的颁行,为配合中小学“最新教科书” 的编辑与发行,相继译印《西洋历史地图》《瀛寰全图》《万国舆图》等教学地图,颇受当时中小学教材市场的欢迎。同时,感于“日俄开战,于我国关系甚大”,于1904年出版发行了《最新满洲朝鲜地图》,成为清末较有代表性的时务地图。

———李鹏《清末民国商务印书馆地图出版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 世纪后期荷兰、法国“地图集”出现的背景,并分析两国“地图集”反映的不同价值取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 世纪初新式地图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图革新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2024-02-28更新 | 22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2023-08-15更新 | 140次组卷 | 40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中、师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分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图所示是世界历史时间轴中的新航路开辟。若赋予“新航路开辟”这一节点以世界意义,可以是(     

   

A.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B.西葡两国积聚了大量财富
C.开启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D.使东西方开始有了接触
4 . 《世界通史》中写道:“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确立B.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
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线消失殆尽D.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
2023-03-30更新 | 279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秉承“基督教国家应该占领和据有异教徒和不信教者土地而不管当地人民权益”的信条,西、葡航海探险队中随船带着一批又一批传教士。在所到之处向当地居民宣传当地是“上帝赐给基督徒的产业”,葡萄牙还敦促教皇尼古拉五世发布承认葡萄牙对西非海岸的所有权的训令。这表明(     
A.西、葡两国宗教改革势在必行B.工业革命推动海外市场的扩大
C.宗教为领地开辟提供理论依据D.统治阶层对外争夺斗争的激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6世纪,英国、荷兰等国相继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如荷兰的巴伦支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东西方的传统航路已被隔断B.欧洲商业危机急需得到解决
C.英荷欲开辟最短的欧亚航线D.葡萄牙贸易垄断面临着挑战
2022-08-18更新 | 469次组卷 | 30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对“西”的认识是渐进式的、最早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郑和时代又涵括了非洲东海岸。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所处地域比历业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则“西”的概念又扩展为欧西,并呼以“泰西”“远西“,以示与早年之“西”的区别。近代以来“西”的地理概念淡出,政治文化内涵加重并且比较明显地定格为欧美文化。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二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明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到达中国。……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也加快了交流的进程。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三

近代化又称现代化,反映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巨变。

时间

社会发展概况

14世纪

手工工厂出现,使用雇佣工人的租地农场形成;文艺复兴;

16世纪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

18世纪

英国《权利法案》;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联邦宪法颁布;法国《人权宣言》;

19世纪

《拿破仑法典》;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20世纪

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材料四   历史上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冲突确实比比皆是,然而文化差异却并非一定要以冲突为指归的。与文化的差异相并立的文化现象,还有一种是趋同,与差异相比,趋同的现象更起着主流的作用……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信息时代已迅速减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趋同正在明显地加强,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有约6000种语言,但是人类一定会找到他们共同的语言:和平、进步与繁荣。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五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眼中“西”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前西欧社会转型的背景。
(4)阅读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8 . 郑和下西洋开展“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最终无以为继,航海壮举悄然落幕。而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金银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掀起了大航海的热潮。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     
A.获得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B.先进的造船技术
C.商品经济的开放和扩张性D.勇于冒险的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大航海时代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线

航线I澳门——马六甲(马来西亚)——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
航线II澳门——长崎(日本)
航线III澳门——马尼拉(菲律宾)——阿卡普尔科(墨西哥)
航线IV澳门——东南亚
A.已卷入世界经济贸易网络中B.位居全球经济发展中心
C.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D.以澳门为唯一对外窗口
10 . 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与中国古代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中具有相同点的一项是(     
A.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B.刺激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D.拉开了海外扩张的序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