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   考古学家发现,玛雅人、阿兹特克人的图画象形文字,石柱、石壁、石板上的刻字图画铭文中都有反映可可的图像刻画字。

史料二   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远航探险来到中南美洲,据其《航海日志》记载,7月30日,西班牙船队抵达洪都拉斯北岸海外的瓜纳哈岛。在这里他们碰到一条又长又宽的独木舟,上面有二十多个桡夫和好几个像是商人或船主或酋长(家属)的男女乘客。“船舱”里放着各种东西和一大堆可可豆。

史料三   西班牙宫廷编年史家德奥维多在1532—1557年写成的《西印度自然通史》中描述了今尼加拉瓜地区的可可栽培:“他们在可可树行间也栽种其他树……它们长得高大,大小尺寸是可可树的两倍。它们保护可可树免遭太阳暴晒,用它们的枝叶造成一片绿荫。”

材料二   7世纪时,玛雅人在中美洲开辟建立了可可树种植园,以便集中栽培、管理、养护、收获。

11世纪时,玛雅人开始把可可豆用作计数的工具,并把可可豆当成钱币使用。

13世纪,墨西哥阿兹特克人征服了玛雅人,并强迫玛雅人用可可豆向他们纳税。

1502年,哥伦布从中南美洲获得了一些可可种子(即可可豆)并带回西班牙。这是可可(豆)首次进入旧大陆的欧洲。

1528年,征服阿兹特克帝国的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最早把印第安式的巧克力饮料带到欧洲。

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人将可可种植跨洋传入西非的比奥科岛(今属赤道几内亚),后来又从该岛传入非洲大陆。

18世纪时,英国人发明了一种安装在船上的微型玻璃暖房(温室),用以保护这些长途海上运送的可可树苗“盆景”(由于可可种子/可可豆在收获两周后会丧失活力,可可栽培在全世界的传播主要靠移植树苗或幼树)。一个暖房可容纳100~150株一年树龄的树苗。

19世纪时,可可树苗专用微型玻璃暖房曾广泛使用。

可可树的种子可可豆含有50%的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丰富,是制作巧克力的主要原料。今天,可可栽培已分布于非洲、美洲、大洋洲、亚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生产国有加纳、巴西、科特迪瓦、喀麦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厄瓜多尔,其可可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主要消费国则有美国、德国、荷兰、英国、奥地利、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消费量也与日俱增,成为一个正逐渐兴起的可可消费大国。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箭《可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初探》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可可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可可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1-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等蔬菜瓜果,也有烟草、陆地棉等经济作物,总数接近30种。

部分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简介

作物

简介

玉米

16世纪中后期,玉米的种植记载开始出现在甘肃《平凉府志》和云南《大理府志》等地方志中。早期“山间民只知种秋禾、玉米”,平原地区居民仅在地头屋角、田畔园圃“偶种一二”“以娱孩稚”;至清朝中后期,玉米种植已遍及大江南北绝大多数省区,各地有关玉米的称谓多达99个

番薯

明嘉靖《云南通志》指出云南六府州均种植“红薯”;福建《闽小记》记载:“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明人苏琰《朱蓣疏》亦载:万历年间泉州出现饥荒,“他谷皆贵,惟薯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18世纪末至 19世纪初,番薯逐渐传至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

番茄

1613年山西《猗氏县志》中已有番茄种植记载。番茄引种之初作为观赏植物,19世纪中后期才进入菜圃,20世纪初上海等大城市郊区开始栽培食用

烟草

烟草传入之初主要作为药用,后成为大众嗜好品,迅速发展;17世纪80年代,福建地区的烟草种植“与农夫争土而分物者已十之五”;到乾隆年间,已发展到“耕地十之六、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则史料的类型及其研究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3 .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记载意大利玉米种植的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可用于(       

A.研究新物种的引进价值的变化B.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印证价格革命降低农产品价格D.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早期的航海家,曾记述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情景。春天,他们砍去树木,松平土地,每隔三英尺挖一穴,把玉米籽粒放在穴里。当成千上万条的青鱼和鲱鱼游到河溪上游产卵的时候,印第安人捕鱼肥田。他们曾比较用鱼肥田比未放鱼的玉米,其产量要高出三倍多。

——摘自佟屏亚《印第安人的贡献》

史料二   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巨猫洞最低层发掘出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7000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蝙蝠洞发掘出的王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600年;在秘鲁中部墓穴中发掘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000年。这就把玉米的最早被驯化的地区缩小到从英国南部经墨西哥直至秘鲁、智利沿安第斯山的狭长地区。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史料三   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玉米是一种庄严的形象,人们崇敬地把玉米植株和果穗的图象绘画在庙宇上,塑造在神像上,编织在衣物上,镶嵌在陶器上。很多印第安部落都以玉米命名、称为“玉米族”或“青玉米族”,并以此尊称自己的酋长。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材料二   法国人最早种植玉米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公元十五世纪。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太久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选择培育的玉米就引进到欧洲。法国驻葡萄牙的一位外交官员把玉米做为珍品奉献给法王路易十六,受到王后的赞赏。玉米以它那翡翠碧绿的茎叶、璀灿绚丽的顶花和硕大丰满的果穗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最初被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在皇宫贵族的庭院里。公元十六世纪中期,欧洲各地遇到亘古未有的连年饥荒,玉米良好的食用价值立即被人们发现,并迅速在法国,也在欧洲很多地方作为粮食作物广泛传播开来。

——摘自张岳华《玉米史话》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玉米种植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分别作出对相关史实的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玉米传入法国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2-21更新 | 23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当前,在西亚经考古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小麦遗存,在距今10500-9500年间。

史料二:印度2000多年前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有关于Modak的食物记载。这种面食形状类似中国人吃的有馅包子,面皮是小麦粉或者大米粉制作。

史料三:在古埃及的石刻中,有栽培小麦的记载;西方考古学家在古埃及金字塔的砖缝里发现小麦。

材料二:距今一万多年前,西亚地区的人们开始野生植物的驯化和种植,颗粒硕大的野生麦就这样出现。

距今六千年以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食用着已经有相当种植规模的小麦。

距今五千年前,小麦种子被带到了古埃及。

距今五千年前,小麦从印度不远万里率先踏足了中国的西北地区。中国的小麦种植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传入朝鲜、日本。

公元前4000年左右,小麦开始传入欧洲。

自11世纪起,除了北欧国家,欧洲各国都开始广泛种植小麦。

15世纪至17世纪间,欧洲殖民者将小麦传播至南、北美洲。

18世纪,小麦传播到大洋洲。

19世纪中叶以后,北美洲小麦向欧洲倾销。

至今,小麦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以上材料改编自严武《小麦:改变世界的一粒作物的起源发展与人文传诵》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小麦种植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小麦种植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0-09更新 | 25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玉米的传播与史料价值】

材料一   1492年,哥伦布将他在靠近美洲大陆海地岛看到的新谷物-玉米以及当地人食用玉米方法的发现郑重地报告给了西班牙国王。1494年,哥伦布第二次航海归来,把玉米果德车献给西班牙国王。

1505年,葡萄牙人种植玉米,为解决向南美洲贩运奴隶时所需的粮食,于16世初将玉米引入西非殖民地,在17世纪中叶经陆地传入到非洲南部。

1562年,英国首次在试脸地引种玉米。1571年,德国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称为“意大利玉米”,可能是从意大利经由瑞士引进的。玉米向亚洲传播的时间一般认为大约在16世纪初,葡萄牙人将玉米传入印度、孟加拉国等地,而后从印度经中国的西藏传入内地。

—摘自1962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出版的《玉蜀黍专著》

材料二   16世纪四十年代德国福克斯的植物志中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幅印刷出版的玉米植株全图。耐寒的玉米的推广渐渐消解了欧洲传统的冬季休耕制度。玉米粒和玉米秸秆大大取代了牧草成为饲料。16世纪欧洲小麦的种收比仅为1:5,即种下一颗麦粒能收获五颗麦粒;而同时期玉米的种收比可达到1:25-100。是小麦的10倍左右。玉米传入某国、某地区之初,各国和当地的统治者,包括国王、诸侯、领主、教会、教堂、各层等级议会、城市共和国的僭主家头、自治市的首脑等,出于种种原因,往往没对玉米种植征税、收租、取赋、分润。故玉米入欧后很快传开。

—张箭《新大陆玉米在欧洲的传播研究》


(1)提取材料一中的信息,说明该材料对研究15、16世纪世界史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玉米入欧后迅速传播的原因。
2023-07-1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石市、鄂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撼动世界史的植物》一书从小小的植物去切入历史,提出“植物能创造人类文明,也能撼动世界历史”的主题。针对此主题,某历史研究小组搜集了相关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米与玛雅文明

人类是由玉米创造的,世界像一块巨大的玉米地,四角各有一根支柱。

——摘编自玛雅史诗《波波尔·乌》

下图为来自洪都拉斯科潘的文物——玉米神雕像,原安放在一座金字塔神庙中,被玛雅人供奉祭祀。


材料二



玉米与近代世界

材料三1617世纪,玉米因产量高、易储存且富含维生素成为在湿热的西非和漫长的越洋旅程中主要的食物来源。廉价的玉米被广泛作为各类加工食品和工业品的原料,成为欧洲殖民者理想的输出商品……既是商品,又是一日三餐,收成以后,倘若殖民掠夺使农民无路可走时,玉米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摘编自《玉米与资本主义》

16世纪的时候,玉米传入中国。清代山东的《清平县志》记载“食品,以麦为尚,惟富民食之;中产以下所食惟玉米,高粮(粱)等,而间以薯芋。”玉米一时间成了当地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19世纪,希腊人和塞尔维亚人靠吃玉米获得了吃饭自由,“玉米加火枪”,希腊人和塞尔维亚人相继打赢了奥斯曼帝国……到1860年,美国玉米产量翻了四番,由于主产区在北部,在南北战争中,北方士兵每天最低配是560克玉米面,而南方士兵只有200克,还经常吃不上,最终被碾压了。

——摘编自《为什么说玉米才是食物链的主宰》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对探究这一主题的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玉米“撼动世界历史”作出合理解释。(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5-31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部分史料中关于唐朝时期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的记载。

史料一

贞观初,唐太宗指出:“自隋季道消,天下沦丧,衣冠之族,疆场之人,或寄命诸戎,或见拘寇手。”。

史料二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突厥颉利部抄掠汾(治今山西汾阳市)、潞(治今山西长治市)二州,“取男女五千”。同年,唐朝从高丽索回隋军战俘1万余人,还有大量的战俘因已定居高丽而未返回。

史料三

开元后,唐军制发生变化,如幽州北榆关(今河北抚宁区东)的戍兵,便“常自耕食,惟衣絮岁给幽州,久之皆有田宅,养子孙,以坚守为己利”。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

材料二   拉丁美洲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移入地之一,也是近代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可谓是典型的“种族大熔炉”。15世纪末以来,拉丁美洲出现过四波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潮。第一波国际移民潮在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扩张时期,移民主体为欧洲大陆的白种人;第二波国际移民潮在16—19世纪初的奴隶贸易时期,移民主体为非洲黑人;第三波国际移民潮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大移民”时期,移民主体为南欧的自由移民和少部分亚洲移民;第四波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向外移民时期,出现了“重返欧洲”或“重返亚洲”等“回流”现象。

——摘编自杜娟《拉美外来移民史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路径——兼论亚裔移民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的主要类型及其相似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拉丁美洲前三波大规模国际移民潮出现的国际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外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的文化影响。
9 . 关于玉米传入我国的路线,有学者据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平凉府(今甘肃)志》记载的“番麦,一名西天麦……花垂红绒于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认为玉米由中亚经西北地区传入我国;另有学者据明万历元年(1573年)杭州人田艺蘅《留青日札》中记载“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认为玉米由菲律宾等地经海路传入中国。这两个观点中(       
A.前者依据地方志记载最具可信性B.所依据的史料都需要进一步佐证
C.后者记述了玉米种植最接近真实D.记述传入时间较早的最具真实性
2024-03-30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0 . 假如你乘上“时空穿梭机”,就可以体验不同的历史时刻,见证不同文明的历史变迁。

1.当我国处于下图所示历史时期时,西欧社会正处于(     
A.希腊“古典时代”B.罗马共和国时期
C.即将步入中世纪D.文艺复兴时期
2.古代有个欧洲帝国,国运延续千年之久,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是(     
A.亚历山大帝国B.罗马帝国C.拜占庭帝国D.奥斯曼帝国
3.亚历山大的东征,从西方到东方,从希腊到印度,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直到今天,他的名字还被很多人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     
A.使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B.削弱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
C.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4.某老师以情景剧的方式描述了某项制度下的现象:披甲执剑的骑士,深沟高垒的城墙,饮酒高歌的贵族,坐拥地租的领主。该制度是(     
A.雅典城邦政治B.西周封邦建国C.西欧封建制度D.近代君主专制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儒家学说成正统B.中央集权制建立C.宗法式家族制形成D.世卿世禄制确立
6.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     
A.大化改新B.农奴制改革C.明治维新D.卡德纳斯改革
7.“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繁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材料评述的是(     
A.“公历”的由来B.阿拉伯数字C.巴格达的“智慧官”D.计算机网络
8.2019年4月15日,法国          重要活动场所巴黎圣母院失火。值得欣慰的是巴黎圣母院祭坛、十字架和耶稣的荆棘王冠等珍贵文物幸免于难。文中空格处应为(     
A.道教B.佛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9.公元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双方维持了百余年和好关系。此时间还可以表述为公元(     
A.10世纪初期B.10世纪末期C.11世纪初期D.11世纪末期
10.欧洲航海家首次发现新大陆的航行,出发地是下图中的____

11.有学者将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动植物、文化、疾病等的交流称为“哥伦布大交换”。下列食品中的主要原料源自美洲玛雅人贡献的是(     
A.炸鸡排B.汉堡包C.奶酪饼D.炸薯条

材料   麦哲伦向葡萄牙国王提出航海计划,未被采纳,转而效力西班牙。1519年,他率领265名船员开始远航。1522年,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这无疑是一次划时代的壮举,它的意义甚至可以和人类离开地球登上月球相比。

——摘编自《大国崛起》

1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评价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观点?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理由。
2024-02-22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