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的发现,对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繁盛。美洲的特产迅速传播到欧亚大陆,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美洲的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从事商业的人发了大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有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削弱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的世界是欧洲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的世界,这之前各大文明相对而言各自独立发展,有往来但并没有给对方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后,这一切都变了。欧洲1850年时的所有优势都产生于1750年以后的“科学文化”要素,特别是在英格兰,这些要素包括:越来越强的读写能力和印刷术、科学社团的发展、比较容易听懂的公开演讲等。这是近代中西文化的大分流,它源自各种变革,成就了西欧的近代霸权。

——摘编自陈恒《谁在叙述谁的全球史:不对等与历史书写的陷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的发现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方面分析欧洲“从边缘走向中心”。
2024-05-2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玉林市高三下学期5月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的几个世纪,西班牙与葡萄牙大量人口移入拉美,其进程持续几个世纪。英国则紧随其后,重点向北美移民。19世纪,西班牙、英国对外移民趋缓,爱尔兰和德意志成刀里要移民输出地。19世纪末,相对落后的东欧和南欧又成为欧洲主要的移民输出地。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最大移民输入地的美国,其“边疆”开拓基本结束,原本高度开放的移民政策也发生了转向。进入20世纪,西欧对外移民数量大大减少,东欧地区的对外移民在一战之后基本停止。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材料三   对于早期殖民国家来说,能否稳固地控制殖民地,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本国移民的多少。而对于没有殖民地的德意志来说,移民则使“人口过剩问题在整个19世纪都显得微不足道”。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对外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欧洲对外移民减少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对外移民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部分史料中关于唐朝时期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的记载。

史料一

贞观初,唐太宗指出:“自隋季道消,天下沦丧,衣冠之族,疆场之人,或寄命诸戎,或见拘寇手。”。

史料二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突厥颉利部抄掠汾(治今山西汾阳市)、潞(治今山西长治市)二州,“取男女五千”。同年,唐朝从高丽索回隋军战俘1万余人,还有大量的战俘因已定居高丽而未返回。

史料三

开元后,唐军制发生变化,如幽州北榆关(今河北抚宁区东)的戍兵,便“常自耕食,惟衣絮岁给幽州,久之皆有田宅,养子孙,以坚守为己利”。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

材料二   拉丁美洲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移入地之一,也是近代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可谓是典型的“种族大熔炉”。15世纪末以来,拉丁美洲出现过四波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潮。第一波国际移民潮在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扩张时期,移民主体为欧洲大陆的白种人;第二波国际移民潮在16—19世纪初的奴隶贸易时期,移民主体为非洲黑人;第三波国际移民潮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大移民”时期,移民主体为南欧的自由移民和少部分亚洲移民;第四波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向外移民时期,出现了“重返欧洲”或“重返亚洲”等“回流”现象。

——摘编自杜娟《拉美外来移民史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路径——兼论亚裔移民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的主要类型及其相似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拉丁美洲前三波大规模国际移民潮出现的国际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外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的文化影响。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哥伦布从小就喜欢航海和冒险。青年时期,他逐渐成长为拥有丰富航海知识和娴熟技术的航海家。哥伦布是地圆说的坚定拥护者,同时,他也向很多国家的国王寻求过航海探险帮助,可是频遭拒绝。但是凭借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说服了西班牙女王资助他的航行计划。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着探险队丛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经过7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船队终于抵达了一座被群山和树林覆盖的小岛。哥伦布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并宣布以西班牙女王的名义占有该岛。哥伦布登陆岛屿后,自以为到达了印度群岛,他将这些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音同“印度人”)。哥伦布船队继续航行,先后到达古巴和海地,哥伦布在那里找到了向往已久的黄金,满载黄金的船队随后返回了欧洲。

——摘编自吴春霞《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

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对美洲的征服与开发,美洲农作物也逐渐传入中国。当时我国正处于人口剧增时期,粮食的短缺使得社会动荡不安。这些高产的作物能够有效地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因而被大面积地种植和食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河南《嵩县志》记载∶“今嵩民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菽辅之,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同时,随着这些高产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也被用作饲料、酿酒或药物等。

——摘编自蒋晚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1)概括哥伦布能够发现美洲的主观原因。
(2)简析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朝人口估计有3000万,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157年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三国鼎立期间,人口仅存约2300万。西晋人口约有3500万,此后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唐初人口仅有2500万,至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960年,估计人口只有4000万。1100年,人口超过1亿。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明初人口不足6000万,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1655年,人口估计已降至1.2亿。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

材料二   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

——摘编自【明】田艺衡《留青日札》

闽人多贾吕宋(菲律宾)焉,其国有朱薯……然吝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挟小盖中以来……其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其种也,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

——摘编自【清】周亮工《闽小记》

田亩起丁(丁银),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

——摘编自【清】吴永芳《嘉兴府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至清代中期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说明清代人口"很快破2亿大关"的原因及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考古学、遗传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玉米起源于美洲墨西哥、秘鲁和智利沿安第斯山麓的狭长地带,玉米是从大刍草直接演化而来的,人类驯化栽培玉米至少已有七千年的历史。149211月,哥伦布及其伙伴在西印度群岛发现一种新奇的谷物——玉米,在1494年的第二次航海归来时将玉米果穗作为珍品奉献给了西班牙国王,随着16世纪世界性航线的开辟,玉米沿着新航线开始了它的环球旅行。据科学家的研究报告,玉米传播到世界各地后,在不同环境下产生了变异百出、丰富多彩的类型。

材料二   玉米在欧洲各国文献上首次出现的时间,不能代表玉米最早引进和栽培的时间。因为当时欧洲人主要以小麦和豆类以及稍后引进的马铃薯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并不重要。直至18世纪以后,由于接连不断地发生饥荒,玉米才在欧洲许多国家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在人类的帮助下,经历了400多年的环球旅行之后,终于在世界适宜生长的地区安家落户,发展成为重要的栽培作物。现在,玉米已跃升为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第三大谷物粮食作物。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冬屏亚《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的洲际传播轨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玉米传播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