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1500年以来,安第斯地区、墨西哥和日本的白银生产影响了东南亚群岛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各种趋势;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如木薯、玉米等,对中非、中国和巴尔干地等各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产生支配作用。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国际交流推动历史进程
C.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白银流动催生价格革命
2023-06-01更新 | 2272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正定中学本部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四)历史试题
2 . 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从16世纪开始,印度实用、舒适、色彩斑斓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运到欧洲。到17世纪中期,印度莫卧儿帝国生产了占世界1/4的棉纺织出口品,年获利甚至达到数百万两白银。这可以用来佐证(     
A.海路贸易得到蓬勃发展B.印度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C.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D.欧洲产生价格革命的根源
2023-01-05更新 | 1955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在中世纪,人们对胡椒的喜爱到了偏执的程度,胡椒成为财富的象征。16世纪以来,胡椒由“神药”回归调料本位,进入普通人家。1627年,荷兰静物画家彼得·卡兹创作的《火鸡派和万历果盘》中可以看到牡蛎、橄榄、鹦鹉螺杯,旁边的锡盘上撒着盐和胡椒面。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欧洲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B.百姓生活状况有极大改善
C.东西方商品贸易快速发展D.胡椒充当了等价物的角色
2023-05-03更新 | 908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幕府统治时期,荷兰成了当时唯一与日本通商的西方国家,日本白银大量流入荷兰。1635年—1640年有22769669荷盾(约合254893.9公斤),是前12年的6倍以上。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日本政府推行锁国政策B.欧洲对白银的需求增大
C.荷兰垄断亚洲市场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023-11-24更新 | 431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 2024届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摸底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71年,西班牙占领马尼拉后开辟了一条通过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获取美洲白银的新航线,中国商人很快抓住了这个机遇。1575年,超过12艘中国帆船在马尼拉靠岸;到1584年,每年有2530艘中国帆船抵达马尼拉。亚当·斯密说道:“(在中国和印度)几乎没有任何商品能带来更好的价格,或与它在欧洲所耗费的劳动力和商品的数量成比例,它将(在亚洲)购买到更多的劳动力和商品。”因为贸易对亚洲和欧洲商人都有利可图,“新大陆的白银成为两个遥远地方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通过它很大程度上将那些遥远的世界各地彼此相连”。因此,将白银运往中国的套利润是建立第一个真正的全球贸易体系的主要动力。

——摘编自【美】万志英《1619世纪拉美白银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变迁》

材料二   银两是清朝货币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清朝已形成了大额交易用银,小额用钱,国家税收、支出用银,而小民日用以钱的货币流通局面。在实际生活中,各个地方及不同时期,则有较大差别。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铸造的制钱,用于兵饷及各种工程支出。地方铸局铸造的制钱也用于当地的兵饷及政府支出,制钱铸造后的第一次使用多由政府来完成。有些地方大额交易时也使用制钱,如江苏常州府无锡、金匮县邑中市易,银钱并用,而昔则用银多于用钱,今则有钱无银矣。康熙中,自两以上率不用钱,虽至分厘之细,犹银与钱并用……近代后,银渐少,钱渐多,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至今日率皆用钱,虽交易至十、百两以上,率有钱无银。福建建瓯地区卖田契计价也“多用钱文”。

——摘编自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白银流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中国的“银贵钱贱”现象。
2022-02-22更新 | 45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五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6世纪以后,东亚地区很难再见到印度和阿拉伯商人的身影,中国与南海诸国间的贡赐贸易也趋于衰落,葡萄牙和荷兰商人控制着香料贸易,西班牙人从事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日渐繁荣。这表明,当时(     
A.列强在亚洲的争夺日益激烈B.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形成
C.各大洲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D.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2023-11-08更新 | 498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529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的《萨拉戈萨条约》规定,西班牙以35达克特(当时欧洲专用于贸易的金币)的价格将“巴西通往亚洲香料群岛的航线(麦哲伦贸易路线)抵押给葡萄牙”。这一协定
A.促进了全球贸易网的发展B.确立了葡萄牙的霸权地位
C.说明西班牙开始走向衰落D.缓和了两国对美洲的争夺
2023-05-07更新 | 270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河北专用)
8 . “企鹅”原是欧洲人最早对北大西洋地区一种海雀的称谓,后欧洲人在南半球海域发现了与“企鹅”体态样貌非常相似的鸟,也将其命名为“企鹅”。18世纪时,欧洲学术界决定把北半球的“企鹅”改名为“大海雀”,“企鹅”遂成为南半球此种海鸟的专属称谓。“企鹅”称谓的演变深刻反映了(     
A.洲际物种交流兴起B.地理大发现的深入
C.殖民者的屠杀政策D.进化论思想的传播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71年,马尼拉建城使得定期的跨太平洋贸易成为可能,从而构筑起全球贸易网络中缺失的一环。美洲之于中国和日本的吸引力迅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在商业联系之外,这种吸引力促进了其他跨太平洋的全球性交换。成千上万的人跨洋而来,从而在美洲形成了最早的流散亚洲人群体,墨西哥也随之成为欧洲了解亚洲信息的交通站。传教士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最为紧密,因为美洲的传教士对于东亚可谓望眼欲穿,时刻梦想着前往那里传教,体验其令人向往的风险。这些交换及随之而来的开阔视野,显示出了与现代全球化极大的相似性,使用这一概念并不为过。

——摘编自孔鲁克、王志红《近代早期太平洋的商人、移民、传教士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太平洋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早期太平洋贸易的成因。
2023-04-21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如表为1619—1631年间中国输入马尼拉商品状况一览表(单位:白银万两),表中所述史实,推动了当时中国(     
年份中国大陆价值%葡澳价值%其他地区价值%总值
161914.9611.567.93324.3
162037.05411.81719.72968.5
16218.92512.93613.83935.6
162210.7329.82912.93833.4
16232.3135.73110.25618.2
16244.0307.2542.21613.4
162514.6419.22611.43235.2
162630.15213.72414.22458.0
162727.26610.8263.1841.1
16283.92012.1633.11619.1
16295.3209.03312.64726.9
16308.41915.53520.64644.5
163127.55010.01817.13154.6
总计194.841121.227148.831472.8
A.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
C.对外关系缓慢转型D.对外贸易格局的改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